关键词:乡村振兴□王浩奇报道汶上县郭楼镇古城村村景。□本报记者王浩奇姜国乐
本报通讯员马龙伟
9月1日,记者一大早来到汶上县郭楼镇古城村,见到村党支部书记李召林时已经是中午12点多。“从过了年,到俺古城参观的旅游团不下100个,光今天这一上午就来了3拨游客。”老李自嘲道,他这个不善言谈的“闷葫芦”变成了滔滔不绝的“讲解员”。
“原来的古城村村貌差、村风乱,别说是游客,就是本村村民也都纷纷往外走。”李召林说。2017年开始,他们强化村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以“公”字聚民心;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以“化”字育民风;打造田园综合体,以“融”字富百姓,不到一年时间,村子有了大变样。
一个“公”字
把20多个姓捋成一条心
古城村651户村民有20多个姓,姓氏杂,人心也不齐,干群关系一度十分紧张,“不管好事孬事,老百姓油盐不进”。
该村是西周时期周王分封的郕国城所在地,环村有一条老护城河,常年干涸,河道里被村民种满了树。去年初,古城村美丽乡村建设,第一件事就是清理河道。“谁要清我的树,先从我身上轧过去!”清树当天,挖掘机在村头第一棵树前就来了个急刹车,机臂下,树的主人以命相逼。清障的进程被迫停了下来。
咋聚民心?当天晚上,李召林和村“两委”的几个人犯了难。
“一心为公就不怕碰钉子!”镇里负责古城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副镇长张峰一句话点醒了村“两委”班子。第二天,村党支部召集了20多位村里德高望重的村民代表到村里开会,将打造村子的意义、前景进行了说明,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第三天一早,开工的鞭炮引来了围观的老少爷们,李召林领着挖掘机首先推倒了自家的58棵树,村“两委”成员、全村58名党员也带头砍掉了自己的树。
“人家是来烧香的,又不是来拆庙的。书记把自己的树都砍了,咱还有啥可担心的?”头一天参加村民代表会的陈旭召老人站了出来。村党组织做通了大家伙的工作后,河道中大小3000多棵树,用了不到5天全部清理完毕。
一通百通。黄家兄弟连夜跑到村委会表态,主动迁走自家祖坟;王建石自行拆掉了影响村貌的破房子和老水塔;常和村干部“唱对台戏”的徐西年当上了维护村庄基础设施的“补丁班长”。清障工作10天内全部完成。
如今的古城村,仿古街上绿柳成荫,三乐岛旁流水潺潺,护城河环村而淌,柏油路纵横贯通,垂钓、划艇、采摘园、农家乐等餐饮娱乐设施一应俱全,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个“化”字
让千年古村吹起文明新风
“为臣必忠、为子必孝、为兄必友、为弟必恭、为邻必睦、为长必敬、为官必廉、为民必正。”村里发掘的一块明代真武庙碑的碑文上了文化墙。古城村教化之风,自古盛行。
“文化是一个村子的根,贵在化人。”早在村庄建设之前,张峰就致力于挖掘古城村的历史文化。除了真武庙,这里还是春秋时期隐士荣启期的故里,“荣期三乐”、知足常乐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在村里的博物馆中,一块“德冠党闾”的老匾格外引人注目。讲的是道光十二年,村民黄景华开仓救济因大水受灾群众的故事。受此影响,65岁的芮红春老人感恩政府的医疗保险为他治疗胃癌报销了12万元的费用,去年底,刚刚做完胃切除手术就执意要将自己的2000元积蓄和珍藏50年的一套《毛泽东选集》捐给镇敬老院。
优秀传统文化在古城村的移风易俗工作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去年6月,村民李同树的父亲去世,想把父亲的丧事办得光彩一些。红白理事会登门劝说,反被“教训”了一顿:“这是老辈传下来的习俗,不照办就是忘本。”
李召林听说后,便把李同树叫到一面写有孔子初仕中都历史的墙前,边念边翻译:“‘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孔老夫子2000多年前在咱汶上做官时就要求移风易俗了,这才是本。”李同树听了无话可说。
古城村利用历代先贤的家风家训、名人故事教化村民。开展了广场舞大赛、美德新星耀农家、文明卫生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多种形式的评选活动,村民的文化生活、道德素质显著提高。
一个“融”字
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在古城村北的一座玻璃大棚内,不仅有育种、无土栽培等现代农业项目,还生长着椰子、香蕉等南方才有的植物,每逢周末,棚外停满了车,众多城里的家长带着孩子来看新鲜。从大棚出来,游客不仅可以游览村子,还能到采摘园里摘水果、到农家院里吃上地地道道的农家乐,如果累了,还可以在村里打造的民宿中过夜。
“农村的根本产业在于农业,要想实现振兴就必须做活农业这篇大文章。”李召林说。古城村在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基础上,规划了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等在内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农村经济发展“升级版”。
李召林介绍,玻璃大棚的投资企业是上海孙桥溢佳农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他们看中了古城村的农业、乡村游等优势,与村党支部达成了合作意向,打造田园综合体。企业不仅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集农业示范、育种、无土栽培为一体的高效观光玻璃大棚,还流转土地200余亩,建设冬暖式塑料大棚。村集体以管理服务和基础设施入股分红10%,公司以资金入股分红50%,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红40%,仅此一项,集体每年增收10万元。
围绕一个“融”字,古城村已流转土地900亩,调整种植结构,鼓励村民和种粮大户种植丹参、白芍、杭白菊等药材,发展蔬菜大棚、果品采摘园等。
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劳务公司,组织村民为种田大户及企业提供劳务,进行统一派工、集中管理,村民不用出村便能获得稳定收入,带动群众致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盖鸣霆通讯员赵延怀李秀明“能领到镇里奖励的助学金,我感到很自豪。进入大学后,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回报家乡!”日前...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