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刘长春胡克潜路焕英
争取资金30余万元建文化广场、发展“庭院经济”让38户贫困户脱贫增收、引来富民项目摘掉空壳村帽子……在汶上县杨店镇刘古墩村,第一书记朱绍林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赞誉。群众逢人就夸:“俺村来了好书记。”
去年4月份,汶上县物价局驻杨店镇刘古墩村第一书记朱绍林驻村后,在村里迅速“安”家。连续入户走访,摸清村情,了解民需,制定了两年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同村“两委”班子交心谈心,提振了班子成员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理出了一条适合村情的发展路子。
“借鸡生蛋”建起文化广场
每天晚上,在家和文化广场上,刘古墩秧歌队都在这里表演节目,吸引众多村民观看。“是驻村工作组给俺村建了这么好的活动场所,以后再也不用借东家院、跑西家院找地方了!”7月15日上午,村秧歌队队长闫瑞莲说。
“刚开始说建广场村干部们都没有信心。说村里没有合适的地方,没有钱。”朱绍林说。为了开阔村干部眼界,他带着村“两委”到其他美丽乡村建设先进村参观学习。经过多次讨论,最终选定村里废弃多年的坑塘。可3.6亩地6米深的坑塘,光填坑就得花近30万。
为确保工程顺利开工,朱绍林先是说服了施工方先预先垫付部分资金,又向派出单位和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帮扶,发动本村在外能人捐助,协调17万元资金和18万元物资。同时,协调附近富全铁矿矸石回填坑塘。铲车、压路机压茬施工,日夜不停。朱绍林更是靠在工地上,及时解决施工中的困难,把好质量关。经过7个月的不懈奋战,2450平方米的大广场竣工。
为确保村民喝上健康水,又筹资6万元建设了纯净水供水站,铺设管道100米,在文化广场北侧设立4台纯净水饮水机,群众集中到广场接水,100斤纯净水只需0.3元。
“庭院经济”促脱贫增收
“佛手瓜,扶贫瓜,十人见了十人夸,营养丰富又高产,又当菜来又当花,驻村干部勤张罗,脱贫致富全靠它……”在刘古墩村,这首歌谣由群众自发编写并广为传唱。
为让38户贫困户尽早脱贫,朱绍林千方百计跑资金、找项目。在对贫困户走访过程中,他了解到不少贫困家庭有发展庭院经济致富的愿望。经过筛选,选择佛手瓜发展庭院经济。“一棵佛手瓜苗能结果200斤到400斤,按市场价每棵瓜苗能收益400块,高时可达500至600块钱。而且种植简单,易于管理。”朱绍林介绍说。协调物价局出资1500元,购买了佛手瓜苗,送到贫困户家中,在庭院、房前屋后种植。同时,还请来农业专家为贫困户讲解了规范的种植方法。联系县城大超市定时收购,解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预计今年贫困户种植佛手瓜收入可达9万多元。
在发展庭院经济的同时,朱绍林联系县爱心联盟为38户贫困户送去200套服装。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联系工作,先后将20余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推荐到了工厂里从事手工扎花、电子商务等,增加贫困户收入。截至目前,该村3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并有稳定增收。
“腾笼换鸟”壮大集体经济
刘古墩村距离县城近30里路,村民以种地为主,村集体经济薄弱,是一个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
“争取点资金倒不是难事,可是这样只是治标不治本。输血只是暂时的,但是要从根本上拔掉穷根,还得增强村里的造血功能。”朱绍林说。
刘古墩村十几年建设了一处占地7亩,面积400平方米的厂房,共有大车间14间,以每年2万元租赁给一家鞋厂,由于经营不善,鞋厂停租,这两年一直闲置。
为增加村集体的收入,朱绍林把目光瞄向了闲置的厂房。他先是找到原来租赁的鞋厂负责人,软磨硬泡追回了拖欠的5万元租赁费。又想办法谋路子将闲置的厂房盘活利用起来。偶然间,他发现杨店镇虽然有两家生产玻璃杯的企业,但却都不生产杯盖,杯盖需要从外地购进。发现商机的他立即带领村“两委”成员到淄博等地考察,最终选定了引进玻璃杯盖生产项目。“引进这个项目可以和现有企业达成互补,预计每年村集体增收5万元,带动群众就业50人。”朱绍林说。
驻村以来,他还引导群众进行土地流转,集中种植大豆、花生、蔬菜等,实现了土地规模化发展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去年,实现了集体增收13万元。
新闻推荐
县区营业网点详细地址服务电话市区济宁金宇路支行济宁市金宇路9号0537-2207065城区支行营业室济宁市太白中路35号0537-22...
汶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