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坝截汶泗,拦溪浚百泉。
诸湖储水柜,众闸调河川。
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长河船舟竞,两岸秀桑田。
毛主席曾为几人赋诗题词?白英就是其中一位。
这首《五律·白英治水》,就是毛主席为纪念他所赞誉的“农民水利家”白英所作的一首诗,生动再现了白英治理京杭大运河、设计修建戴村坝的伟大治水功勋。
白英(1363—1419年),字节之,山东汶上颜珠村人,明初著名农民水利家。白英自幼聪慧好学,早年以耕田为业,后作为京杭大运河上的一位“老人”(10余名运河民夫的领班),十分熟悉山东境内大运河及其附近的地势和水情,治水、行船经验相当丰富。
京杭大运河为历代漕运要道,明洪武年间,黄河在河南省原阳决口,滔滔河水漫过曹州流入梁山一带,淤积400余里,使原来的“八百里水泊”就此从梁山四周消失,同时,也切断了明朝南北水路运输大动脉的大运河。南北漕运的瘫痪,使朝廷百官和黎民百姓叫苦不迭,无不为之忧虑。
这时,工部尚书宋礼率领山东济南、兖州、青州、东昌等4个府的近20万民工,对会通河(京杭大运河山东东平段)水系进行了大规模治理。但因会通河水源不足,此番治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漕运的关键要害问题。宋礼受挫后,开始了微服出访。一日,他到了汶上城北,巧遇白英。那时,白英对大运河治理已整整考虑思索了10年之久,并且已对运河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勘察。白英见宋礼秉性刚直,又如此真心实意地向自己请教,便决定帮助宋礼治河。
白英根据自己10多年掌握的地形水势,提出会通河水源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以前选择的分水点不合理,建议把位于会通河道最高点的南旺镇作为分水点,改建元朝的堽城坝,阻止汶水南支流入洸水;同时在东平县的戴村修筑拦水坝(即戴村坝),阻止汶水北支入海,把大汶河的全部水量和它沿线的泉水溪流引到南旺注入会通河。同时,在南旺汶水入运处筑砌一道300米长的石护坡,在迎汶处修建一个鱼嘴形的分水水脊,形成汶水“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之势。
为保证充足的水源,白英利用天然地形,扩大会通河沿岸的南旺、安山等处的几个天然湖泊,修建成“水柜”,并且设置“斗门”,以便蓄滞和调节水量,又于运东地区挖掘300余泉,将泉水引入“水柜”,涝时蓄洪,旱时济运。同时,为便利航运,白英针对地形高差大、河道坡度陡的特点,在南旺南北共建水闸38座,通过启闭各闸,节节控制,分段延缓水势,以利船只顺利地越过南旺分水脊,经临清直达京师。
由宋礼为知己和后盾,作为总工程师的白英,进行了8年艰苦卓绝的劳动,完成了伟大的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从此,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500年畅行无阻,漕运能力大大提高,每年从东南运粮米几百万石(最高达到500万石)接济京师。大运河真正成为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南旺水利枢纽工程告竣,宋礼带着布衣白英进京复命。走到德州桑园驿,因8年治水而过度操劳的白英,竟呕血而死,时年56岁。悲伤的宋礼谨遵知音遗愿,即刻返回汶上,将白英葬于彩山之阳。
白英死后,明清历代为他建庙立祠,广颂业绩。明永乐皇帝追封他为“功漕神”,清乾隆皇帝勋封他为“永济神”,光绪皇帝勋封他为“白大王”。至今,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仍保存着占地56000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分水龙王庙。而由白英设计监造的南旺枢纽工程,更是被后人赞誉为“北方的都江堰”。
据史书记载,白英“博学有守,不求闻达,以耕稼为业”,为人正直,不慕名利,当地老百姓称他为“隐隐君子”。相传白英治理运河期间,带领官兵沿运河而行,突然止步,指地跺脚,平地喷出一口泉水,很快涨满了运河,使航船顺利通过,解除了人们的劳苦。此虽系民间传说,但足以看出白英虽为一介布衣,却才华横溢,虽功勋盖世,却不求闻达。
白英,这位治理大运河的传奇人物,如果没有他的出现,可能就没有集中反映大运河最高科技水平的汶上县南旺南北分水工程,而闻名于世的京杭大运河,南北畅通数百年也许还是个未知数。时间虽然没有给白英生前享受赞誉的机会,但是,他的名字和他科学、严谨的治水思想会随着历史长河的涓涓流淌而永远被世人所记住。(焦健)
联系方式:
邮箱:sdslxc@shandong.cn
电话:0531—66572192
?工部尚书宋礼听白英说治水
?戴村坝
新闻推荐
为提高群众冬季安全防范意识,1月26日上午,汶上县军屯乡组织安监站、派出所、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所、防范办、供电所及汶河志愿者利用军屯大集的有利时机,向群众宣传家电防火、煤气正确使用、食品...
汶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