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长春胡克潜李倩
“听说了吗,咱们村评上啦!”“早知道啦,报纸上都登了,这几天报纸一送过来我就迫不及待地看呀!”“真高兴呀,咱们的努力没有白费。”12月6日,笔者走进不久前被评选为全国文明村的汶上县军屯乡马山村,看到村民聚集在一起兴高采烈地讨论着这件村里的大喜事。
山乡村景美如画
来到马山村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弯流水,自大汶河流下的进军渠环绕在村庄东侧,一座石桥由西自东从进军渠上搭建而过,走过石桥,淳朴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一条条干净平坦的水泥路通向错落有致的农民新居,庭院外围一律用青砖砌成露天的小园,小园中种植蔬菜、瓜果、花木,总是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
2014年乘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马山村重新规划村庄布局,在几十种农家小院的设计中选择了房前有菜园,屋后有果园的田园式庭院。同时,马山村多方筹措资金投资420余万元硬化主街道16条、9.11万平方米,修砌排水沟8公里,安装路灯100盏,粉刷墙壁4.56万平方米,新建文化广场2个、4500平方米,栽植法桐1000余株,并设置村务公开栏1块、宣传栏49块,主干街道全部绘制成文化宣传墙。旧貌换新颜,马山村成为该乡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
“俺村里不错吧,现在厕所也改造完了,清洁环卫按时到岗,休闲娱乐活动也不少,在城里住的大孙子也愿意回来了。”马山村村民赵恒山高兴地对笔者说到。
移风易俗促和谐
“移风易俗的新风吹过来,家里有儿子的不再担心天价彩礼了,家里有女儿的要比着四德榜上的模范找,红白事也比之前简单多了,一切都按规定来,一桩白事就能省一万多。”马山村村民梁凤香说。
马山村始终把移风易俗作为深化乡村文明的重要内容,主动与军屯乡党委、政府签订了移风易俗目标责任书,按程序选举建立了红白理事会组织,健全了《红白理事会章程》和《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利用“我是党员我先行”、“舞前十分钟”宣讲、广播喇叭、移风易俗文化墙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进行宣传,评选出本村“好媳妇”、“好婆婆”、“四德模范”等进行表彰,借助“以文化人”工程,充分发挥草根群众的作用,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提升群众文明程度,移风易俗工作走在该乡前列。
马山村按照“四德”标准为本村群众制作“四德”榜,群众上榜率达到100%。在此基础上又打造了一条“文明乡村示范街”,讲文明成了一种氛围和文化。同时,马山村广泛宣传,全面动员,推荐本村身边好人线索1197条,形成了人人向善的文明新风。
马山村297户有32户回民,是相对集中的少数民族聚集村。为构建和谐文明新村,村支部书记韩雨担任马山村民事纠纷调解员,还选出由2名回民组成的无职党员上岗成为马山村民事纠纷义务调解员,把村里的矛盾都被化解在了萌芽状态。连续多年,全村保持零上访。
创业增收致民富
要想过上好日子,还得找准致富的门路。马山村两委与军屯乡农业办多方考察,确定了适合马山村发展的核桃产业。通过政府补助打岩心井、铺设PVC管道、整治荒山沙滩,并无偿提供元丰、香苓优质核桃苗木和核桃管护技术服务,让1000余亩荒山、荒滩成为了亩纯收入3000多元的沃土。村两委合理开发集体闲置资源,与资金雄厚的开发商签订合同,将村西近100亩湖区荒地对外承包,每年开发商支付村集体2万元承包费;反租倒包,通过价格差价实现收益,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今年流转土地990亩,种植大蒜、辣椒、洋葱、地瓜等经济作物,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
看着满山的核桃树,村支部书记韩雨说:“俺村家家都有核桃园,户户秋后都卖钱,到农家乐旅游的城里人顺便来核桃园采摘,村民收入高了。现在我们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下一步要利用好这张名片重点推出农家乐、采摘游,让乡亲们脑袋、口袋都富起来。”
新闻推荐
“我的宝宝才刚刚出满月,以前常听别人说孩子接种疫苗之后,有发烧的也有红肿的现象,心里挺紧张的,通过妈妈课堂的培训,知道了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打消了我们心中的顾虑,以后宝宝再出现类似情况就可以从容...
汶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汶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