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仪凯
2014年1至12月份,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762.7亿元,占全市GDP的46.2%;实缴税金346.9亿元,占全市国地税总收入的77.8%;重点培育的33个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3441.9亿元,占到中小企业总营业收入的40.5%。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字昭示了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济宁市民营经济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呈现出实力增强、速度加快、贡献提升的好局面,成为推动济宁市经济转型发展、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的强力引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喜成绩的背后是近年来济宁市不断创新政策、强化服务、优化环境,全力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不懈努力。
谋时乘势民营经济发展如鱼得水
“全民创业是富民之本、强市之路,民营经济是活力所在、希望所在。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实现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达小康的目标,关键在全民创业,希望在民营经济。”“所有创业者,事业有大有小,创业有先有后,但都是我们济宁的人才和功臣,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2014年12月15日召开的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平昌掷地有声的讲话激起了现场如潮的掌声,全市人民为之振奋,全民创业的激情越烧越旺。为进一步引导全社会更新创业理念,释放创业活力,市委市政府还多次组织考察团到江浙、广东等地学习考察,解放思想、拓展视野、提升境界,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视,也充分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发展民营经济不动摇的坚定决心。
“因煤而兴”是济宁经济的一大特点,“煤竭而衰”也是济宁市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潜在隐患。改变“煤电一业独大”、资源依赖程度高的现状,加快改变济宁经济的“底色”,将目光转向非煤产业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的必由之路。而非煤产业的主体恰恰是民营经济,推进路径便是搞活全民创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这项工作放在战略层面来抓,为济宁实现“跨越发展、争先进位”做出了前瞻性决策。打造最富生机的创业热土、最具活力的发展高地,成为济宁市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孜孜以求的目标。
良好的环境影响人、带动人,济宁市大力营造创业至上、创业有功、创业光荣的浓厚氛围,形成了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全民创大业的生动局面。自2012年开始,济宁市连续通过电视直播形式召开大会对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与会人员达20万人,并于大会当天编印200万份报纸专刊向社会大众普及发放。同时,在济宁日报、济宁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积极开辟专栏,宣讲政策、倡树典型,形成舆论引导合力。每年评选出30个创业先进乡镇、100名创业标兵进行集中表彰,选择1至2名优秀民营企业家公开聘请为政府经济顾问。开展创业之星巡回报告会等活动,积极弘扬“劳动光荣、创业有功”的先进文化。组建“百人创业导师团”、开展“创业辅导巡回演讲”、举办“民营经济大讲堂”,充分利用多形式载体宣传,送政策进基层到一线。通过舆论造势、政策引领、典型带动,全市推进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热潮越来越“热”。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好孬,市场主体数量是衡量的重要指标。2014年1至12月,全市新登记注册民营经济市场主体8.36万户,占全部新增市场主体数量的99.64%,增速是上年同期的1.76倍。全市实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38.94万户,注册资本金2783.3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28.65%和59.23%。
做好加减法民营经济发展如沐春风
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激发全民创业热情,需要好的政策环境。只有把政策放到最宽,把行政审批减到最少,民营经济才能步入发展快车道。近年来济宁市持续创优政策,打造政策洼地,市委市政府连续推出支持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举措,设立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达到1亿元。出台的《关于推进民营经济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突出注册登记“一放到底”,投资领域“非禁即入”,服务企业“多措并举”,载体建设“突出扶持”,发展要素“全力保障”,发展环境“着力优化”6项突破性举措,更是为济宁市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政策支持。还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引导全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小企业扩量升级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揽子政策举措,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配套制定了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在注册资本金补贴、融资贴息(费)、素质提升培训、服务平台建设及对县市区微型企业发展增量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去年以来,又紧跟国家、省、市财政资金使用导向变化,改变原来财政资金直达企业的点对点扶持模式,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发挥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财政资金扶持的普惠效益。
政策、资金扶持有效解决了民营经济发展“第一桶金”的问题,提升政务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则加速释放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2014年市政府分两批取消下放市级行政审批事项111项,免征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105项,编制公布了全市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及管理办法(权力清单)和投资管理负面清单。推行企业发展环境监测点制度,会同纪检部门筛选了100家中小企业作为发展环境监测点,及时了解企业所需所求,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强化对现有支持政策的督导落实,通过走访企业、召开政策落实情况调度会等形式对民营经济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调度,定期通报情况,并将落实情况作为年度考核重要依据,确保惠及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整合服务资源,放大服务功能,为民营经济发展搭建良好平台。济宁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快市县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力促省、市、县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互联互通。2014年9月3日正式启动运营了济宁市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已形成了创业辅导、管理升级、技术创新、融资服务、素质提升五类服务产品,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公益、高效服务。推广公益培训服务,连续两年实施中小企业“百千万培训”工程,累计开展各类专题培训260余班次,受训人员达30000余人。创新开设了“民营经济大讲堂”,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辅导,两年已举办20期,培训企业人员10000余人次。2014年,又筹备开办了“全市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战略发展高级研修班”,选派了100名发展优势突出的成长型企业经理人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开展为期一年的培训研修。强化市场开拓服务,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信息等咨询服务,组织中小企业参加中小企业博览会等知名展览展会、合作交流和招商引资等活动并给予资金补助,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服务外包。推行中介组织服务,积极推行市中小企业协会实体化运作,引导各类行业协会向实体实业发展运营。鼓励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组建成立了“济宁市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联合会”,整合社会化服务机构146家。
培基固本民营经济发展如虎添翼
为促进民营经济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强化民营经济的支撑作用,济宁市不断加强主体培育,力促扩量提质。连续推进实施了“百家成长千家培育工程”,每年选择300家成长潜力大的中小企业为“百家成长”企业,作为市级扶持重点;1000家优势特色明显的中小企业由县市区重点培育。对纳入“百家成长千家培育库”企业实施挂钩帮扶制度,明确市县两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每名机关干部定点帮办5-10家入库企业,促进企业提升进位,加快发展。开展实施了“成长型企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筛选100家科技成长型企业进行跟踪服务,在政策上予以更大倾斜支持。深入推进“四升”工作,联合市工商局、财政、人社等部门印发了《关于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微型企业的意见(试行)》,对因“个转企”税负增加的,由同级财政给予适当补贴,对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市级财政给予资金奖励支持。截止到2014年底,全市中小微型企业总量达到6.5万户,是2011年末2.93万户的2.21倍,2012-2014年3年来年均净增1.18万户,呈现井喷式的增长。专门制定了《济宁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去年全市新认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20家,其中通过省级认定50家。
民营经济要发展,载体建设不可或缺。济宁市突出载体建设,不断拓宽承载能力。按照“赋权放活”的原则,鼓励乡镇、村、集体和民营企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要求,规划建设特色产业镇(村)。目前,全市市级以上特色产业镇38个,其中省级特色产业镇10个,入驻企业5568家,带动就业27.4万人。大力推动民营创业基地(园区)建设,从2013年起,市里连续3年对6个欠发达县民营经济园区的标准厂房建设,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贷款贴息补助。截至目前,全市已认定市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47家,总建筑面积达371.01万平方米,入驻企业户数6550户,吸纳就业人员3.65万人,其中汶上县小企业创业基地等9家被认定为省级创业辅导基地。建设专业市场,从2013年开始,每个县市区都规划开辟一个现代专业市场,鼓励各类创业主体参与建设,促进市场主体集聚发展。建设产业集群,鼓励中小微企业“攀高附强”,与大企业、大集团围绕完善产业链条开展协作配套,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目前全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已达33个,其中市级23个、省级6个,形成了金乡大蒜、梁山专用车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集群品牌。
资金、土地常常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济宁市加大金融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实施了“金融助推千家中小微企业发展计划”,目前入库企业已达3450家,融资满意度达50%。积极引导23家中小企业在上海股交所挂牌,4家在新三板挂牌。联合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在兖州成功发行了全省首支8亿额度的小微增信债,受益企业达53家。为解决用地问题,每个县市区每年安排不少于50亩土地指标用于创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按有关规定减免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为给企业输送人才,建立适用性人才培养机制,推行民营企业人才代理服务,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社保服务体系,支持民营机构组建人才引进平台。积极开展以“一企一技术”为主导的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引导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自主创新,提高研发能力,当前全市“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拥有技术人员1829人、各类专利598项,研发成果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市级财政给予100万元补助;新认定的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一企一技术”研发机构,给予最高50万元的资金补助。目前全市市级以上“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企业分别达到74家、44家,其中省级分别达到32家、27家。
骏马奋蹄日千里,干事创业正当时。当前济宁市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开始全面实施并向纵深推进,诸多历史性机遇正加速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新常态下的东方圣城孕育着新的希望,相信民营经济一定能抢抓机遇、勇担责任,在新常态下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新闻推荐
马平昌陪同本报汶上讯(通讯员市纪宣)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李法泉近日就深入贯彻中央纪委和省纪委全会部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解决发生在群众...
汶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