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营村村民在文化广场上听戏。□本报记者吕光社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张伟光张峰
王明香是汶上县郭楼镇郝营村的村民,两年前去泰安看孙子,成了村民眼中的“城里人”。好几次想回老家看看,都被孩子“绊住”了。马年农历十一月十六,老家侄子结婚,王明香算是捉到了一个正当的回家理由。
一路向南,进了汶上界,车窗外宽广笔直的水泥路,郁郁葱葱的大叶女贞,粉刷一新的墙壁,乡亲们身着红绸绿衫跳起了广场舞……沿途美丽的村庄连缀起来,像一幅长轴水墨画铺展开来。家乡的变化让王明香应接不暇,她探着头一边寻找村口的大坑塘,一边给司机指路。
“前面牌子上写着营墙,你看看是到了吗?”司机说这话时,已经到了郝营西边的营墙村。王明香下车一看,才发现走过了。“侄媳妇儿回来啦!”同村的孙庆山跟她打招呼。
“叔,几年没回来我都找不着家了,咱村口的大坑塘咋没了?”这几年,在济宁市开展的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行动中,郝营村原来堆满垃圾的坑塘早就被填平建成了文化广场,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年开始,村里开始环境整治,大街小巷都进行了硬化、绿化,还安上了路灯。原来的学校也合并了,孩子们都搬到了明德小学新楼。
“这里腾出来地儿来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到年底就能住上了。”孙庆山指着一片空地说。
时隔两年,重踏故土,王明香百感交集,这时侄子迎亲的车队浩浩荡荡开了过来。奇怪的是,婚礼上没有舞狮队,没有吹鼓手,接亲的车辆也不再是租用的豪华车。听说,现在都是街坊邻居的私家车,仅这两项就省了不少钱。村民越过越富,勤俭节约的风气却越来越浓。
喜宴上,“王明香找不到家”成了大家的谈论的笑话,村民马阳路快人快语:“明香姐,咱村里以前就一条‘水泥路\’,除了水就是泥,现在是硬化的水泥路,宽阔平坦。因为这,全村400户人家有130户都买了小轿车。”
王明香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工厂门口。“小姑来了,这是我开的玩具加工厂。”老板艳玲带王明香走进车间,100多个工人正忙得热火朝天。厂里现在120多个工人都是留守老人和妇女,除了有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以外,每天管一顿中饭,一个月的工资平均有2600元。
在村委大院前,村党支部书记孙传印拉着王明香说,“咱们村越变越好,让你们这些在外地的郝营人脸上也有光。”
新闻推荐
□记者王浩奇通讯员张伟光孔德双报道本报汶上讯清明节将至,记者在汶上县汶上镇柳杭村采访时,该村道德讲堂上一堂生动的移风易俗视频课引发了上百名群众的热议。“活了一...
汶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汶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