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逊
本报通讯员张伟光王斌
时间定格在2014年4月12日下午3时30分,60岁的王西树老人走了,走得十分安详。随后,省眼科医院的医务人员赶到,小心翼翼取下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一样宝贵遗产———眼角膜。
王西树,汶上县白石镇庞楼村村民,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二,由于兄弟较多,靠几亩地吃饭的家庭并不富裕,大哥体质打小就弱,父亲年老后,家庭的重担就压在了王西树身上,每天除了下地干活之外,还要回家给两个弟弟做饭,微薄的家庭收入还要承担弟弟上学的费用,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这些年生活越过越好了,王西树孝顺老人、热心助人的本质却没有变,老父亲今年已87岁,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身体依然很好,抚养孩子、教育孩子他也是大家的典范,团结邻里他是村里的好榜样,无论是婆媳之间的小磨擦还是邻里之间有了矛盾,他都会主动上门调解,是庞楼村有名的热心人。
在去年秋天的一次体检中,王西树被确诊为白血病晚期,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般撼动了整个家庭。妻子一听到这个消息当场晕厥过去,醒来后终日以泪洗面。大哥和三弟四弟都赶来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没有人说话,每个人眼里都挂着泪。还是三弟先开口了:“听大夫的,该怎么治怎么治,保命最要紧,花多少钱全家一起出!”“只能保守治疗,能拖多久是多久了。”大夫的一句话让家里的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王西树强颜欢笑,选择了在汶上县中医院做保守治疗,他病危的消息在村子里炸开了锅,邻里乡亲纷纷惋惜,感叹他多舛的命运。
4月8日上午,在县中医院住院的王西树把家人都召集过来,在沉默了一阵后,他开口道:“等我死了,我想捐献器官。”听到这话,一家人都哭了起来,妻子在一旁边哭边摇头,大儿子含泪跟王西树说:“爹,即使您去世了,也得给我们留个念想不是?我们不同意!”王西树咳嗽了两声,喘着粗气生气地看着家人说:“人死了就火化,一把火烧了还有个啥?还不如把器官捐给需要的人,让他们更好地活着,这是我最后的愿望,你们不答应也得答应!”一家人只得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记者赶到时,王西树的病情急剧恶化,连说话都变成了一种负担,原本能够维持身体机能的营养针起到的作用已微乎其微。
当记者询问起王西树最后的愿望时,老人似乎已经无力再说话了,只是从嘴里生硬地吐出几个字:“捐献器官,能捐的都捐。”但县红十字会告诉老人一个遗憾的消息,由于老人患的是白血病,又称血癌,因癌细胞扩散导致器官无法进行捐献,能捐献的只有遗体和眼角膜。听到这里,老人手动了动,意思要说话,一家人又赶忙将他扶起来,他仿佛耗尽了自己最后的力气一般说:“都捐,两样我都捐!”说完便又靠在床上,大口喘着粗气。如此善行义举深深地打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记者与他家人一起都已是泣不成声。
当天下午,由大儿子王庆余代笔,王西树正式在眼角膜捐献志愿书上签了字,汶上县红十字会医院向王西树老人颁发了器官捐献证书,这份器官捐献的文件编号为2014001,这也就意味着王西树老人成为汶上县2014年的第一位器官捐献者。4月15日,老人的眼角膜成功地移植给了两位患者。一位患者在手术后对老人十分感激,并表示自己死后也要向王西树学习,捐献自己的器官,把爱心传递下去。
汶上县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自愿器官捐献者少之又少。王西树老人的无私奉献、仁德义举,是他生命落幕时最沉重也是最美丽的赠予,把光明留在这个世界上,也是他生命的延续,让他还可以多看看这个世界,多看看越来越多像他一样的好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
新闻推荐
本报汶上讯(通讯员白咸如郭虎)为加强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监督管理,汶上县创新经费公开方式,建立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网上公示系统,党员群众不...
汶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