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厚峰本报通讯员何西荣“三六九,朝外走”。过了正月十五,回家过春节的农民工大部分都已陆续返回打工之城。和往年不一样,这都过了二月二了,在外打工多年的汶上县苑庄镇官庄村张新河却还没有走出去,而是在自家的家庭农场里忙活起来。“现在正是小麦壮苗期,要及早进行划锄,为今年粮食丰收打好基础。”3月12日上午,正在小麦地里干农活的张新河说。
张新河初中毕业之后,就开始在外地打工。结婚生子以后,他感觉常年在外面打工不是长久之计。作为一名农民,一没技术,二没文凭,靠啥发家致富?几年的打工经历,让张新河意识到还是“土饭碗”可靠。去年,他回到家乡搞起了土地流转,一开始就以每亩900斤小麦的价格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并聘请了技术员进行专业指导,大力发展粮食、蔬菜种植,并添置了4台套农机具,从种到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2013年7月,张新河在镇工商所注册成立了“忠祥家庭农场”。“多亏党和政府出台了扶持农民创办家庭农场的好政策,咱农民在家门口也可以当‘老板\’了。”按规定,他可以以法人代表的身份与周边村民签订正式的土地流转合同,不用担心土地会随时被人收回。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流转,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自愿原则开展家庭农场登记。家庭农场成为农民群众的创富之道。和张新河一样,许多外出务工人员正是看中了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前景,纷纷个人集资、贷款,土里刨金,踏上适合自己的发家致富之路。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自去年苑庄镇成立首家家庭农场以来,目前全镇已经注册成立了24家家庭农场,合作社28个,涌现出3000多个种粮大户。其中,约有2/3的种粮大户都是农民工,流转了近1万亩的耕地,不但避免了因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的春耕撂荒情况,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闻推荐
本报汶上讯(通讯员吴秋艳刘长春郭虎张伟光)“以前垃圾乱丢现象很普遍,一到下雨时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经过治理现在居住环境改善了,心里也...
汶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