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厚峰
大年初三,与弟弟相约回农村老家去看看亲戚们。刚到家门口,就看到小名叫“小周”的堂哥领着年幼的小孙女在门口正等着呢,爷俩都是一身崭新的打扮,让人一看就非常的喜庆。“周哥,过年好!”我们兄弟下车后,连忙招呼着堂哥。“嗯,过年好,过年好,就等着你们兄弟回来呢,快家去吧!”堂哥笑眯眯地把我们往家里让。
进家以后,只见堂哥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大红的灯笼高高地悬在门梁下,两盆长势茁壮的水仙花放在茶几上,使屋里又增添了几分春意。浓浓的热茶飘着香气端了上来,又是瓜子又是水果的摆了一桌子。攀谈中,我问起堂哥去年的收成怎么样,今年又有什么新打算。性格嘹亮的堂嫂接话说:“哎,你真是问到他心里了,正盼着你们回来给你们啦啦呢!”“去、去、去,就你话多!”堂哥听后假装生气地呵斥堂嫂。“好、好、好,您兄弟们拉,我给你们准备中午饭去。”堂嫂笑吟吟地忙活去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
话入正题,堂哥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慢悠悠地与我们聊了起来。“兄弟啊,咱现在的日子好过多了。你也知道,咱这里的人均土地少,如果还是靠原来的老思想,只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刨食,没多大赚头,也就是混个吃喝吧。你哥我通过看新闻,了解到国家对农业、农民越来越重视,出台了许多发展壮大农业的惠农政策和文件。有这么好的政策规定,咱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为什么不放手放胆大干一把呢?我也真正感觉到,不进行结构调整、规模经营也真不行。现在不是正时兴土地流转吗,听说去年国家还在咱汶上县专门开了这方面的现场会。于是,我脑筋也转了转弯,走了走土地流转和结构调整的路子,以一亩地1000元的价格,从别的农户手里流转了40多亩地,全部种上了苗木。没技术、没经验?咱不怕。您侄的老丈人家不是在苗木之乡李营吗,人家有这方面的优势,咱多学学呗。亲戚帮亲戚,人家也真没少帮了咱。”“那种苗木的效果怎么样,当年能见收成吗?”“哎,你别急,听我慢慢地给说啊。我一亩地种三千多棵法桐或者白腊苗,当年的苗子当年就能卖,一棵七八块钱,你算算这得多少钱。去掉成本,比种粮食强多了。这不,现在正搞新农村建设,县里、镇里都对农村环境非常重视,特别是绿化方面没少下劲,而咱这片苗木又不多,你看咱有苗子,人家有需求,还愁没市场吗。而且,苗子越大越值钱。我还想种大树呢!”“哟,听你说起来这种苗木还真不错啊!”“那是,你看咱大叔、小四家,还有小磊家,他们看我去年种苗木势头不错,这不都想走这条路。我也想今年再多流转些土地,把大树种植搞上去,提升一下种植效益。我们几家还想一块成立个苗木合作社,对争取政策支持、外出拓展市场都有好处。你们在外面工作,接触的人多、关系也多,看看要是有机会,也给我们牵牵线,帮我们推销推销。”“行,要是有机会的话,我们一定帮你联系联系。看来咱家的生活真是越过越好了!”“放心,兄弟。现在咱村里也有联户的干部,他们都很尽职尽责,帮助老百姓干些实事、好事。我回头再找他们啦啦,看看能不能帮咱联系联系农技专家,在技术方面扶持扶持咱。我相信,只要咱肯干,这小树苗也能成为咱的摇钱树!”
时间在我们兄弟的攀谈中不知不觉地流淌过去,临近中午吃饭的时候了,堂嫂张罗了一桌丰盛的年饭招呼我们入席,随着几杯酒下肚,在酒酣耳热中,我重温着儿时老家的传统与亲情,也为堂哥们更加美好的生活而高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邦田本报通讯员刘长春张伟光花团锦簇,绿树成荫。踏入汶上这片淳朴的土地,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幅美丽图景。施...
汶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汶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