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旭 摄影记者 李姣
见习记者 汤伟通讯员 姚淑华
“咱们政府和公益组织都爱护关心我们一家,可我感觉活了这么多年,却没有什么能够回报社会的。”在位于泗水县苗馆镇的张体明家中,说起自己捐献遗体的想法,他说的最多的就是感恩。2016年下半年,泗水县“微公益”协会了解到家里的实际困难,与他结成帮扶对子,短短两年时间,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而最让张体明感到欣慰的还是儿子张守信的变化:从一个因家庭贫困有些自闭的孩子,成长为一名乐观开朗的少年。思来想去,面对社会关爱无以为报的张体明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捐献出自己的遗体,用于科学研究。
做为“微公益”志愿者,王飞清晰记得和小守信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单薄瘦弱的男孩站在墙角不说话,只是偷偷地瞄着前来探望的志愿者们。“听村里人说,孩子平时不和人交流,出门也是贴着墙根走。”王飞说,小守信家里就靠几亩耕地收入,经济十分紧张,父亲张体明还患有严重的静脉曲张,不能从事大体力的劳动,母亲也患有精神疾病。了解到情况后,王飞和小守信结成了“帮扶对子”,经常来到家里了解他的学习生活情况。“微公益”建立了小守信的学习基金,为他扫除了学习的后顾之忧。“志愿者们对我们家的帮助太大了,送来了面、肉、被子、衣服,这不,知道孩子没有学习的地方,志愿者们又送来了书桌。”张体明说。
除了生活上的帮助,志愿者们更注重小守信心理的成长。“这是我跟着志愿者叔叔在济南参观的照片,我在游乐园里玩得很开心,还在省科技馆看到了很多有趣的科学设备。”拿着照片,12岁的小守信向记者说起前不久自己参加的“放飞梦想”系列慈善活动。“组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是让孩子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增长见识,再者也让孩子树立自信心。”王飞告诉记者,孩子们回到学校可以和小伙伴们说起自己的旅行经历,和同龄人相比,他们也有了属于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弥合自卑心理,为走出贫困阴影打下基础。
在泗水县“微公益”协会办公室内,一份份排列有序的档案记录了全县1400多名接受资助的孩子们的信息——受捐人的照片、家庭信息、资金用途、受捐助状况等一目了然,甚至连孩子穿的鞋子的尺寸都被细心标注。志愿者闫娟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协会成员筛选泗水县529个村庄的4000多个困难家庭,为1384名符合资助条件的少年儿童建立详细的帮扶档案,对1100名困境少年儿童实施了长期的生活和学业帮扶,累计帮扶资金超过500万元,探索出一套符合泗水县情的公益运作模式。
“人活一世总要有点贡献,更别说我们得到了这么多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做出捐献遗体的决定,也算是我对社会的回馈,对爱心人士帮助的感恩。”张体明告诉记者。
张体明与儿子
张体明与志愿者进行交流
泗水微公益苗馆镇分会办公室,志愿者正在整理爱心活动照片。
小守信向记者展示跟随爱心志愿者去济南游玩的照片
小守信在新书桌上练毛笔字
新闻推荐
□庆淼高健红鹏左丰岐4月12日,天空淅淅沥沥下着春雨,滋润着泗水县西枣山峪村大地。新栽植的10亩...
泗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泗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