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新闻 泗水新闻 汶上新闻 嘉祥新闻 金乡新闻 鱼台新闻 微山新闻 邹城新闻 曲阜新闻 梁山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宁市 > 泗水新闻 > 正文

默默消失的老地名 渐渐淡忘的城市记忆 蚌埠市已有2000余个老地名退出历史舞台

来源:淮河晨刊 2017-09-28 16:25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陈瑶

地名是城市文化胎记,凝聚着市民归属感。很多老地名因淮畔文化孕育而生,记述了这座城市的曾经,包容了一代代人的柴米油盐。但当城市之光升起,照进这些老地方的刹那,摩天大楼和商业街荡平了一片又一片老街巷、老院落。那些历史意义和文化传承,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有的转瞬即逝,有的也渐渐模糊处在消失的边缘。

消失的地名“回不去”的故乡

从厦门来探亲的金倩,到了蚌埠后一直在找一个叫做“柳树营”的地方,“外婆小时候在那里住过,让我问问现在还在不在那儿了,想让我替她去瞧瞧。”她听老人说,柳树营距离一个湖不远,然而具体以前在什么位置,门牌号多少,老人已经说不清楚了。金倩让亲戚带自己到了那一带,新建的小区、高楼早已覆盖了之前的平房瓦墙,那一带的模样也和外婆的描述差之千里。

不仅如此,当地的一些路人连“柳树营”这个名字都不知道,更别说这附近的一些掌故了。“只希望能通过一些细碎的线索觅到些老地址、老物件,能拍个照片带回去给老人看看,以慰思乡之情。外婆年纪大了,回不来了。这些地方都没有了,没法拍照片给她了,有些遗憾。”金倩说,来之前,还特意做过一些功课,外婆经常念叨的一些地方自己都一一记了下来,“大舞台”“大井沿”“二马路”“大石马”“向阳路饮食群”“角园”“大板楼”……可是自己挨个去一看,都找不到了。

2000余个老地名退出历史舞台

金倩和外婆的遗憾,也是这个城市的遗憾,地名的消失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之痛。从2015年至今,蚌埠市一直在进行地名普查信息采集,根据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中,蚌埠市统计出有2000余个地名因建筑开发、拆迁移民等原因退出历史舞台。

在这些地名中,有相当一部分颇有来历,甚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根据安徽省文史馆馆员郭学东整理的资料记载,很多老地名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如芝麻巷,如今这个名字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但这条位于华昌街中段的南北小巷里,曾经有一个令全市人瞩目的蚌埠大戏院。这个有千余个座位的戏院,曾接待过荀慧生、童芷苓、梁一民等名角,王云楼、王云朋等演出的连本《西游记》和《血滴子》,曾经成年累月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来这里看戏。

解放前,蒋家在蚌埠贫民心目中被公认为大户。明末清初,由河南固始迁来的蒋家,世代聚居在蒋家岗这块“高岗宝地”上,发展到近四百户人家。津浦铁路通车后,蒋氏后裔已有数百户经商务农,各自为业。蒋家宗族子弟在蒋家岗一带开烟行、粮行、猪行、竹木行和澡堂、洋火厂等,霎时间集市人声鼎沸,五业兴旺。后来,蒋家继百亩岗地后又拓宽了太平街南段,以蒋姓者三径堂的堂号为名,冠名“三径街”。

如今,芝麻巷、蚌埠大戏院、蒋家岗、三径街等地名,都轻如石块落地时震起的尘土,混沌一团,渐渐湮灭了。但它们在城市的历史进程却有特殊的意义,如今却面临消失或已经消失,着实令人痛惜。

地名数据库建设开始筹备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地名既是文化符号,也是历史记忆。近日,记者从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在刚结束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中,蚌埠市实际采集地名信息量达到22000余条。在此基础上,蚌埠市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工作已经正式进入筹备阶段。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基础数据的基础上,后期还会对数据库不断进行信息更新、完善。比如,“喻义巷”这个地址,在前期的地名信息采集中,只有关于“喻义巷”的名称、地理位置等信息,后期进入数据中,这条地名信息所包含的内容将被进一步丰富,比如,地名的由来、发生的典故、历史的沿革等等,要将地名普查的成果转化,用于方便百姓生活和政府部门决策。

记者获悉,地名管理部门已有意重新编纂《蚌埠市地名录》,意在表述地名变迁、演化,反映城市发展历程,保留城市记忆、推动城市发展。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李盛介绍,上一版《蚌埠市地名录》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30年间,城市的变化很大,但由于条件不成熟,一直没有编纂新的地名志。新时期,民政部门要挖掘地名文化,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就要正式启动编纂新的地名录。

老地名或可被移植获重生

城市中的道路、街巷、小区、广场等地名繁多。“在保护地名文化之前,需要了解很多问题。比如哪些属于老地名、产生于何时、有怎样的来龙去脉和演变沿革、现今是否还存在等,弄清这些之后,才能根据各个地名的文化价值,分轻重缓急进行保护。”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地名管理部门和从事地名研究的专家学者已经开始对现有地名中的老地名和已经消失的老地名进行调查摸底、逐条梳理,这些信息将来都会输入地名数据库。

蚌埠的很多地名是民国时期留存下来的,甚至有些在明朝时期就已存在了。这些地名大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自然、文化特征和城市风貌,对考证城市的历史变迁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市地名办负责人表示,“有历史有价值的地名,自然有文化内涵,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老地名,我们要尽量去保护它。出现差异的原因是时代在不断发展,有一些地名自然消失了,会在合适的时机,比如新建道路的时候,移植过来。再现那段消失的记忆,使得老地名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另一种形式保留下去。”

□记者手记

让游子找到回家的路

地名,尤其是在城市中存在了上百年的老地名,是独特的城市文化载体,是城市文化的“血脉”,是城市的活“名片”。保护老地名就是让城市文化的血脉充满活力,从而使独特的城市文化生生不息。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保护地名文化,使得城市记忆得以保全,显得非常重要。

“在考虑为新建的道路取名时,尽量多地保留一些老地名,使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有迹可循。”这是市地名管理部门最近几年工作的一个倾向,在这方面蚌埠市已有先例,如大舞台、三径街等一些地名已不存在了,但在这些地块上,分别矗立起了名为大舞台、三径书院的住宅小区。人们在记住了这些名称的同时,也会想起这里曾经有一个地名、一段往事,地名文化也就得到了传承。而“泗水桥”“南岗四路”等地名,如今成了公交车站的站名,这种名正言顺的传承方式,也避免了一些老地名的流逝。

近年来,地名文化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令人扼腕叹息。但庆幸的是,对地名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对地名文化的保护,也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希望,那些曾在时光长河、悠悠岁月中熠熠闪光,寄托了无限乡愁的地名,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让离乡多年的人也能通过老地名找到回家的路。

对地名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扫码添加记者的微信号(nbssdw)进行交流。

新闻推荐

完成变电站检修确保设备零缺陷

本报讯近日,泗水县供电公司特巡人员在检查110千伏泉林变电站时发现,开关柜电缆观察孔处有电缆放电痕迹,存在安全隐患。该公司立即将其列入秋检计划,同时开展常规检修和试验,确保了设备的零缺陷。...

泗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泗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颜子:闻一知十2017-09-16 12:37
满湖秋水漾秋波2017-09-26 10:04
评论:(默默消失的老地名 渐渐淡忘的城市记忆 蚌埠市已有2000余个老地名退出历史舞台)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