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吕光社王德琬
本报通讯员尤明文姚树华
1月27日,寒潮后迎来了难得的和暖天气。在泗水县柘沟镇以弘儒韵、畅民风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上,里三层外三层的村民将舞台围堵得水泄不通。
“老了难,老了难,我本以为老了腰酸腿疼难,其实是儿女不孝才是真正的难。真是十个儿女不嫌多,一个老人没窝搁……”陈金茹和同事表演的小品《娘》,让许多在场的观众抹着眼角。
演绎“孝”主题的文艺作品,陈金茹不是首次。她今年54岁,2011年从县文化馆副馆长的职务上退休,她不仅会唱豫剧、说山东快书,还会小品表演、竹板书等,可谓多才多艺。1997年至今,陈金茹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馆的同事一起创作了《背公公》、《借婆婆》、《五个媳妇争婆婆》等多部以“孝”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在全县300多个村庄演出,受到村民们的普遍欢迎。
谈及初衷,陈金茹显然有说不完的话。“我第一次下村演出,就听说有的儿子不孝顺,父母生病了不给买药吃;有的媳妇像恶霸,婆婆一句话没说好,劈头盖脑地就打过去;还有一位患有偏瘫的老人,去世十多天了才被人发现……”说到这儿,陈金茹眼睛里泛着泪花。但陈金茹同时发现,那次演出现场来了100多位村民。陈金茹暗下决心,要借助每一次下乡演出的机会,专门演劝人行孝的节目。
下乡演出的同时陈金茹也注意搜集创作素材,一些不孝顺的现象都会成为她的剧本里的内容或唱词,“我只说现象不说人,但是,如果这个问题存在于在场的哪位观众身上,他自己肯定会对号入座,我这是既给足了他面子,又不失教育意义。”
去年9月,在泗水县中册镇的村庄里,陈金茹用一段山东琴书《老来难》感动了在场村民,“老来难,老来难,人人都得过老年。你若是个孝顺子,后辈儿孙孝着咱。你若今生不孝顺,后辈儿孙学着咱……”表演完后,陈金茹去后台换衣服,一位老大娘去后台找她,拉着她的手说:“你唱得太好了,有些不孝顺的媳妇都低着头不好意思了,听完就走了,都坐不住了。”陈金茹说:“还有人来请我去村里演出,刻意‘臊臊\’他那不孝顺的兄弟姊妹,这类似情况还不少哩!”
陈金茹说,一个人势单力薄,团体的力能量就大了。退休后,她组织了十几个文艺爱好者,成立“儒风孝道”义工团,每年下乡义务演出100多场。陈金茹介绍说,他们的演出形式是边演边说,遇到年轻人劝他们孝敬老人,遇到老年人就劝他们安享晚年。除了下乡义演,陈金茹还参加了尼山圣源书院举办的乡村儒学讲堂,“在儒学专家给农民讲传统文化之前,我负责把这些年听到的一些真实的故事穿插上一些文艺表演,讲给大家听,活跃气氛的同时也能体现教育的主题。”
“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可能只影响到几个人或一群人,但国家重视传统文化和公民道德,就大不一样了,那就是一个民族都受益。”陈金茹说,“当前政府重视公民道德,把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孝道提到了新境界。”2012年12月,泗水县圣水峪镇试点开设“乡村儒学讲堂”,依托尼山圣源书院师资,通过讲解《论语》《弟子规》、传唱《孝德歌》、村民们讲述身边的故事等形式,弘扬儒孝文化,村民受到一场前所未有的传统文化洗礼,村风民风得到根本性好转。2015年,济宁在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推广“乡村儒学讲堂”“一村一名儒学讲师”等做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实现乡村儒学讲堂与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建设资源共享共建,确定了在市级层面做好一个书院、一处讲堂、一个舞台、一批精品“四个一”工作;在县级层面,图书馆建“尼山书院”、文化馆建国学体验基地;在镇、村层面,建设“乡村儒学讲堂”,广泛组织开展“百姓学儒学”活动。同时,济宁通过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普及、道德提升、文明创建等七大工程,全力打造“道德建设模范区、文明和谐示范区、儒家文化传承区”。
与刚开始的几年相比,陈金茹感受到了近几年的明显变化:“以前下乡表演,虽说是讽刺不孝之子,但底下的观众大都一笑了之,没啥思考;如今在乡村儒学讲堂的普及教育下,大家愈渐地有了羞耻心,都会沉默、思考。我能从他们的表情中感受到这一点。”
目前,陈金茹还在循环演出她创作的多部艺术作品,但她同时表示,历久弥新固然好,但要有新的作品补充进来,孝道是一个大主题,有很多内容可以挖掘和表现,“我得坚持下去,为弘扬孝道奉献绵薄之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吕光社王德琬本报通讯员包庆淼自幼患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左脚悬空离地十几厘米,只能拄着拐杖行走……在一般人看来,冯佃生这一生几乎算是废了。但这位泗...
泗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泗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