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建中报道在济宁城区古南池,秀美的湿地风貌和城市完美融合。□本报记者孟一张誉耀
本报通讯员谭绪兵
蓝天白云天数增加42天,全省排名提高4个位次;PM2.5改善17%,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第二……这是今年上半年,济宁市顶着严峻经济形势交出的“气质”答卷。答卷的背后是治霾重拳的出台,是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是绿化美化的纵深推进,也是从点上折射出的“绿色化”改变。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强调发展方式要向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这恰与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创建目标不谋而合。绿色风向标下,全方位的生态建设正随着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推进,逐步成为济宁转型发展的新支点。
重塑生态
运河两岸平原下的优质煤层,是济宁的宝藏。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14个煤炭能源基地之一,济宁凭借120亿吨的煤炭保有储量养活了一方运河人。黑金遍地,一度是区域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显得那么不可或缺。
然而时过境迁,煤炭行业随市场的变迁开始变得暗淡,土地的塌陷、雾霾的侵袭、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靠吃资源引发的病症日益显现,渐成可持续发展路径中的不可承受之重。正如济宁市市长梅永红所说,“30年以后整个的煤炭开采的资源就要趋于枯竭,尽快从资源依赖向无污染、零负担的新兴产业转轨是济宁的出路。”
重压之下,济宁于五六年前开始迈大转型步伐,其中一条重要的“腿”就是重塑生态。
为给“科技新城”营造出足以吸引高端产业安家落户的纯净环境,去年,高新区撵走了一手培育起来的纳税大户,凯赛生物和菱花集团的退城进园一下拉低了高新区8000多万元的税收,却换来了惠普、甲骨文、中兴等IT巨头的竞相进驻;坐拥一城好水的泉乡泗水县,每年都要对上百家水污染企业说“不”,别人眼中“到嘴鲜肉不吃”的傻做法反而受到汇源、娃哈哈、康师傅等饮料企业的青睐……“生态立市”的政策引领下,济宁各地正带着转型的阵痛初尝到“绿色化”的甜头,而获批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更坚定了全市上下由“黑”变“绿”的转型方向。
“对资源型城市而言,绿色无疑改变了经济底色,还提供了发展动力。”山东财经大学教授陈华说,“绿色”既是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关口,也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济宁做这片绿色示范区,一方面可以改变资源型的产业结构、高耗能的工业结构以及初级低端的产品结构,助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有助带动新兴产业发展,世界500强企业的先后落地,光伏、IT产业、创意产业的聚集效应就是最好的印证。
开发转型机遇
“济宁是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东文西武南水北佛\’的独特文化构成,曲阜的儒学、汶上的佛学、梁山的武道各有特色。”这是很多济宁人在介绍自己家乡时常用的一套说辞。
殊不知,除微山湖外,其它三个方面的文化特色也大都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添色不少:曲阜连成一线的九仙山、石门山山系;汶上清新淡雅的莲花湖湿地;梁山山水相映下的黄河滩山川……山区、丘陵、运河、湿地,多样化的自然资源让济宁的生态建设拥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也具备了立体化示范区建设的样板意义。
为保护和利用好济宁的好山好水,在“一湖两区两带”里开发转型机遇、提升民生福祉,近几年,济宁陆续推出了系列化的生态保护政策。
从投资130多亿元实施水污染防治,建立完善了“治用保防控”流域治污体系,主要河湖稳定达到3类水质标准,恢复了河河有鱼,确保了南水北调一泓清水北上,两次代表山东省接受国家淮河流域治污考核均取得第1名的好成绩;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已连续35个月实现同比改善,万元GDP能耗、污染物排放下降幅度居全省前列,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再到在采煤塌陷地治理、地质环境修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在济宁,生态建设各领域都在推出创新办法、涌现成熟经验。
追求绿色增长,让天更蓝、水更清、气更新,让居民生活得更舒适,是济宁建设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先决条件和初步目标。
各行各业植入“绿色基因”
既然客观需求和天然条件兼具,那么,济宁要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绿色转型机遇呢?
作为济宁第一个进入国家战略的重大事项,示范区创建将生态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充分发挥生态对全局的作用,就需要将“绿色基因”注入到济宁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
“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问题。”济宁市委书记马平昌强调,下一步,要突出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向,将推进示范区建设的过程自然过渡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
济宁将把信息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抓手,持续放大惠普、甲骨文效应,推进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加速膨胀以信息产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以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全省全国信息产业“新硅谷”,推动工业高端高质发展。
与此同时,抓住国家支持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建设的机遇,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旅游产业培植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并发挥济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作用,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
为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将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凡是不符合环境功能规划和产业政策要求、达不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项目,不论投资多大、利税多少,一律不得审批或核准立项,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循环经济是走“绿色化”发展路子的捷径。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济宁将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积极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单位、示范基地,逐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力争到2020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74%以上。
新闻推荐
□记者刘涛报道本报泰安讯近日,泰安65岁的吕老汉遇到一件烦心事,因患病已十余年没出门的他突然收到交警的罚款通知。原来,自2011年至今,一辆以他为所有人的车,在泗水违法54次,罚款近80...
泗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泗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