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宋娜在泗水有两个数字让人惊讶:一是房价——每平方米4000多元的价格,远高于周边县级城市;二是出国务工人数——每年数以万户的百姓奔波在异国他乡,端上了正当当的“洋饭碗”。
近年来,泗水县累计向境外派遣劳务人员近20000人,年均创收4亿多元人民币。当一批批出国务工百姓揣着外汇回到家乡时,一座座工厂随之拔地而起,十里八乡的乡亲鼓起了“腰包”。买房、盖房、操办工厂……越来越多老百姓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善的同时,这座城市的民间财富增长,也在数据增长中呈现。
屋子越盖越宽敞,致富办法越来越多正月十五前一天,泗水县公孙徐村,孩子的嬉笑声淹没了村里的鞭炮声。村东头的老李正在院子里和孙子们捉迷藏。“明天回新加坡,东西都收拾妥了。”老李的老伴一边拾掇着家务一边抹着眼泪,“虽然在新加坡打工五六个年头了,每次走的时候,心里还是要难过一阵子。就因为这,儿子专门买回来一台电脑,他不忙的时候俺俩就在网上说说话。”
今年45岁的老李在国外做建筑工,出国务工这些年来,他的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屋子越盖越宽敞,家具、电器、布置也跟城里没啥两样,光是孙子的玩具车就堆满了一间屋子。年前,老俩口又在泗水县城买了套新房,准备明年春节搬过去过年。
在公孙徐村,还有很多像老李一样的村民,他们或者远在他乡,或者正准备远行。而在他们的来来去去中,这里由原来的经济落后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01年该村开始发展外派劳务,10多年间,出国打工人数累计超过400人次。特别是最近的3至4年,外出人数每年不低于70人,年创收达500多万元。”公孙徐村党支部书记魏东寅告诉记者,为了让这些出国务工的村民没有后顾之忧,我们村办专门成立了帮扶组,留守家属遇到困难事,村集体第一时间出现。
出国务工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还让他们的脑袋也“富”了起来,带回国外的新技术和经营理念,在村子里开工厂。5年前带着30多万回国的魏西愿就是其中之一。2009年,他揣着创业的一腔热血,在村里办起了箱包厂,从最初日产量2000个,到如今的1万个,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在不断的尝试和摸索中,开辟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致富之路,并带动周边乡村的就业。“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年泗水县出国务工模式,不仅让我们的钱袋子快速‘鼓起来\’,也让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致富有了门路。”魏西愿说道。
如今,公孙徐村的别墅式社区已经规划完毕,几个老年人站在规划图前聊聊家常,旁边的喜鹊还不时搭上两句。
“出国务工专业户”找到了正规的出国渠道“8年前,咱家就住在这里几间单薄的土屋里,你妈妈常抱你来玩石子……”
在泗水县卧牛村,60多岁的卢大爷正向孙子、孙女语重心长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8年前,他们一家日子过得并不宽敞,一到冬天,孩子们经常半夜冻醒,他总是拿着自制的玩具逗孙子笑。如今,土屋已经没了,一排二层小楼平地拔起。卢大爷说,自2006年以来,他的两个儿子、女儿、女婿先后出国务工,每年往家里寄来几十万。“出国务工,对咱百姓来说,是一条快速致富的捷径。”卢大爷的二儿子卢传青告诉记者,2006年,他扛着一袋子行李就奔上了去往阿联酋的飞机,他是村里第一个出国务工村民,三年下来,他带着30多万回到了家乡。街坊邻居都纷纷过来请教,亲朋好友也随之漂洋过海打起洋工。当时,他感觉自己是幸运的,找到了正规的出国渠道,没有蒙受压榨和欺骗。而就在他的周围还有很多黑中介介绍的工友和朋友,他们有苦难言。
2011年,从阿联酋回来没多久的卢传青又到利比亚打工。这一次,让全家人为他捏了把汗。“刚干了不到仨月,利比亚就发生了暴乱。”卢传青回忆,当时200多人遇难,中方驻利比亚的企业基本停止了施工,政府从海陆空分批组织我国驻利比亚人员安全撤离。“当时,我从海上撤出到达玛尔塔,而后进入希腊,最后到达上海,历时三个月。”卢传青告诉记者,期间所有损失费用和工资,劳务派遣公司全额发放,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正是在卢传青的带动下,大儿子去了阿联酋,三女婿去了新加坡、三女儿去了日本,卢大爷家成了“出国务工专业户”。不幸的是大儿子得了胃癌,最终不治。今年还没出正月,大儿媳就含着眼泪填上了去往日本打工的申请单,如今在中介公司接受日语培训。
“把出国务工人员当成自家人,保障他们的权益”“泗水县外派劳务工作始于1996年,为激发全县农民出国务工的热情,县商务局采取了典型引路、以点带面、辐射发展的方式。”泗水县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县商务局每年从回国务工人员实现创业的选出10名“回国劳务人员创业典型”,在年终回国外派劳务人员座谈会上为他们披红戴花,颁旗发证;在重点乡镇选取2至3个示范村,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对创业典型实体,协助办理5至15万元的无息贷款。此外,重视情感帮扶,定期对出国劳务人员家庭进行走访慰问,帮助出国务工人员解决生活难题。
出国发洋财,最让人担心的无非就是安全问题,诸如在国外会不会遇到危险?会不会遇到黑中介?劳动权益如何保障?
泗水县将出国劳务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做,重视出国前的培训,重视出国中的权益保障与安全问题,保障出国后的就业、创业。“只有把出国务工人员当成自家人,才能不留余力地保障他们的权益。”泗水商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2006年,赤道几内亚非法劳务事件爆发,泗水县派驻工作组,历经两年圆满处理了此次劳务纠纷,劳务人员没有受到任何经济损失;2010年9月,非法组织的劳务人员在赤道几内亚再一次发生劳务纠纷,泗水县立即成立了赴赤几工作组,由市县领导亲自带队赴赤几现场处理纠纷,经过多次与赤几雇主方面的艰苦交涉,最终赤几方面为劳务人员解决了部分工资,并安排劳务人员安全回国。
此外,泗水县聘请专家编印了外派劳务教学大纲,建立了依托师资雄厚、办学条件优越的职教中专为龙头,以20余家骨干企业为实践基地的外派劳务培训网络,工种由原来的20个拓展到现在的50个,形成了该县建筑、机械加工、农牧养殖业特色劳务品牌。与此同时,泗水县商务局注重回国劳务人员的就业及创业工作,对农民出国打工回国创业,除帮助协调贷款外,还在场所、培训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目前,已在机械加工、石材开采、农业养殖等方面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涌现出一大批创业典型。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泗水县累计向境外派遣劳务人员近20000人,年均创收4亿多元人民币。外派劳务已成为该县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不仅如此,目前泗水回国务工人员中实现创业的有1000余人,创办企业实体600余个,带动周围2万余名群众实现就业,形成了回国务工人员“餐饮街”、“名牌服装街”、“机械石材加工园”等劳务创业品牌。
魏西愿的工厂里工人们正在忙碌着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4月11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志愿者来到泗水县岔河小学,为小学生们现场表演文艺节目、做游戏,还举办了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
泗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泗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