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刘传伏通讯员杨瑜孙瑞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孝,是中华五千年传承的传统美德,是立人之本。在儒孝文化的发源地泗水,有一位普普通通的老汉,用他的一生践行了“孝”这个字。这位老汉叫杨庆明,是泗水县中册镇狂家村人,忠厚老实,可是为了照顾双双偏瘫在床的老父老母,五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60岁了一直单身未娶,他是狂家村乃至整个中册镇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放弃学业用羸弱的双肩帮父亲撑起飘摇的家
杨庆明的父亲已去世多年,母亲现年86岁,世代都是贫苦农民,靠种地为生。杨庆明弟兄五个,一个姐姐。1968年,杨庆明刚读完初中一年级,他学习成绩优异,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他一直都怀揣着一个梦想,就是将来有一天能考上大学,出人头地。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母亲不幸得了脑梗塞,从此卧床不起,吃喝拉撒全都得靠人伺候。当时杨庆明最小的弟弟才只有五六岁,父亲一边要照顾母亲,一边还要拉扯年幼的弟弟,姐姐已经出嫁,哥哥也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父亲一人已经无力再支撑这个家,杨庆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学业,回到家一心照顾母亲,这一照顾就是五十年。
为了照顾好父母,终身未婚心甘情愿
后来,弟弟们都长大了,陆续成了家,杨庆明也早已过了结婚的年龄。同村的大婶也都觉得这孩子不错,老实本分又孝顺,家里有一处房子,他自己本人还是个初中生,没少给他介绍对象,女方一听到这些觉得还不错,可是当人家一打听,知道他家有一个偏瘫在床常年需要人端屎端尿的老母亲时,都感觉家里有这样一个老人是个累赘,一个个地都又拒绝了。可是,在杨庆明的心里,有没有媳妇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尽孝道。那时候父亲身体还行,地里的活多少还能帮着杨庆明干一点,而杨庆明一边照顾母亲,给母亲做饭喂饭、换洗衣服,一边下地干活,靠收获点粮食卖了换点钱给父亲母亲买点好吃的,而他从来都不舍得往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1998年,杨庆明的父亲也不幸得了偏瘫,两位重病老人让这个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那年杨庆明44岁,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兄弟姐妹各自有各自的家,而且都过得比较拮据,杨庆明从来都没有因为父母全由他一个人照顾而跟他们计较过,所以他从来没主动跟兄弟们要过一分钱,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全家人都能过得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
全职看护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如今,杨庆明每天的工作就是伺候年事已高的母亲,在他们三口住的这个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老屋里,母亲住在东边这间,老人虽然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而且身患偏瘫,但看起来精神头很好,虽然已经不会说话,但眼睛看起来炯炯有神,这得益于杨庆明几十年来对老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杨庆明说他晚上从来没脱过衣服睡过觉,他从来都不等老人“啊啊”的呼喊他才过来看看是不是要大小便,而是每隔半个小时就过来看看,生怕母亲因为尿湿床而不舒服。床边的一张破旧桌子上放着一台别人送给他的旧电视机,这是他家唯一的家用电器,他没有放在他床边,而是放在了母亲的屋里,他说“她老这样躺着肯定闷得慌,看看电视能觉得时间过得快一些。”虽然母亲偏瘫了这么多年了,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可是走进他家的屋子里却丝毫没有那种刺鼻难闻的味道,虽然屋里除了三张破桌子、几把破椅子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家具,可是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整齐。他说每隔一两个星期他就给母亲拆洗一下草褥子,换草褥子的时候他先把母亲抱到他的床上,然后把草都掏出来在太阳底下晒干,把外面的布套洗干净,等晾干了再把草装进去,整理干净了床他再把母亲抱到她的床上去,这样听上去让家庭妇女都感觉厌烦做的事情,在杨庆明这个憨厚的中年男子看来却并不觉得麻烦,因为没钱买棉花柔软的褥子给母亲铺,尽量让她睡得干净暖和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
母亲现在年纪更大了,牙都掉光了,又由于长期患有偏瘫,所以只能吞咽流食,硬的东西根本不能吃,所以杨庆明就把馒头面条捣碎了泡着给她吃。院子里的盆子浸泡了一堆上了补丁的衣服,能看出来这也是别人穿剩了给他们的,杨庆明给母亲一勺一勺喂完饭后,就得忙着洗这些沾上屎尿的脏衣服,趁着阳光充足好赶紧晒干再给母亲替换。
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为了照顾偏瘫的老母亲,杨庆明无怨无悔地奉献了他的一生,更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亲情的可贵和深远。他的孝行深深感动和感染着村里的每一位村民,他的孝行在当地也被传为佳话。
杨庆明和卧病在床的母亲
杨庆明在院中剥花生
新闻推荐
“每年一到忙‘三秋\’的时候,供电公司的师傅们总是提前为我们检查用电设施,宣讲安全用电知识,服务真是没得说”、“可不,昨天给俺义务修理的水泵电机又能干活了,供电服务就...
泗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泗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