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孙丹青通讯员尤明文
“德不孤,必有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宽恕别人就是原谅自己”……走进泗水县北东野村的中心街,类似这样宣扬“孝”、“善”理念的文字标语随处可见,时刻给村民以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就在一年多以前,泗水县又在尼山圣源书院开设了乡村儒学讲堂,吸引了牟钟鉴、王殿卿、赵法生等专家学者来此,为村民讲授《弟子规》、《论语》等儒家经典,这也让村民对儒家文化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文化断层引发学者焦虑孔圣之地重建乡村生态
尼山圣源书院位于尼山脚下,离孔子诞生的夫子洞只有800米,书院被北东野村、夫子洞村、周庄等村庄环抱,鸡犬之声相闻,沉浸在浓郁的乡土氛围之中。作为儒家文化的源头,在国学教育中断一百年之后,尼山圣地的百姓对于孔老夫子的教诲多少有些陌生。村里的老人一旦失去劳动力,就会被看成是家庭重担,一些人虽先富裕起来了,却连每年区区几十元的医疗金都不愿替自己的老父亲缴纳,婆媳之间的天敌之争也多有发生,酒后骂街也曾是村子里的一大“恶习”。
看到这种情况,一些热爱传统文化的学者坐不住了,他们决定扎根民间和基层,以艰苦、细致和最具体、最有效的学术方式,探索重塑现代乡村文化生态,第一步便是从儒家文化发源地做起,提议在尼山脚下开办书院,让文明之根在源头重新焕发生机。2008年,在泗水县委、县政府和牟钟鉴、王殿卿、杜维明等海内外著名学者的推动下,致力于儒学传播的尼山圣源书院在北东野村成立,几年时间里吸引众多海内外专家、学者到此交流游学、传道授业解惑。
一月两次儒学课家门口前说孝道
为了让村民重拾老祖宗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体会儒学的精华和魅力,从2013年开始,泗水县尼山圣源书院办起了“乡村儒学讲堂”,主要讲授《弟子规》、《论语》等儒学经典,从孝悌之道入手,重塑村民的人生价值和道德体系。
据北东野村村支书庞德海介绍,讲堂刚开课那会儿,为了吸引村民前来听课,书院还会给听课的人发放洗衣粉或者毛巾等日用品。但两场孝道课下来,不用再发放任何物品,仅仅凭借专家绘声绘色、“接地气”的授课就能吸引村民自发地走进课堂。
一年多来,牟钟鉴、王殿卿、刘示范、张践、颜炳罡、赵法生、陈洪夫等学者先后进村,每月给村民开设两次儒学课,即使农忙时节也尽量不间断,形成了固定的讲课制度。为了配合儒学教育,村里设立了传统文化宣传栏,墙壁上写上了修身齐家的格言,村里的大喇叭每天都播放《弟子规》和音乐光盘,一时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浓郁的文化和学习氛围中。
耄耋老人进学堂年幼孩童懂孝道
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刘德娥老人说起去乡村儒学讲堂听课的经历,多少还有些自豪感。她说自己活那么大年纪了,还没正式踏进过学门,而自从乡村儒学讲堂开讲以来,听到老师们把原来听都没听过的《弟子规》、《论语》讲得那么好,她心里很欢喜。“每次学习俺都去,人家讲得可好呢!”接受过孝悌之义的教诲,现在老人的4个儿媳妇也都比以前孝顺了,过年过节主动送米、送面、送油,还给零花钱,不但生活用品不再张嘴要,而且她们还都会跟婆婆说些温暖、贴心的话了。“你听听人家讲得有道理不?老人是个啥样,下边的就学成啥样。”在村民郭庆香家里,当记者问起他们一家听课的感受时,郭庆香说,自从听完课,现在她们家的家风都变了,原来洗碗、做家务都是她这个当婆婆的包揽,年轻的儿媳妇很少插手,自从带她听教授讲的几回课,现在的家务活儿媳妇都抢着做。就连两个孙女都知道出门前打声招呼说“奶奶我走了”、每天起床后还将家中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吃饭时开始懂得讲究长幼有序,也很少与别的小朋友闹别扭了。
村里风气悄然向好骂街、斗嘴的都少了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每天清晨,庞德海就会打开播音器,向全村村民播放《弟子规》,在儿歌声的陪伴中,村民起床做早饭,上班和下地干活的途中,还不间断地接受儒家文化的陶冶。
说起乡村儒学讲堂给村里带来的变化,庞德海可以说最有发言权了。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如今村里的风气正多了,“邻里之间拉闲话的少了,婆媳斗争、‘骂街\’现象已绝迹,就连秋后铺晒的花生啥的,在外边晾几天都没人拿。”上到八旬老人、下到3岁孩童,在北东野村,几乎人人都能背上几句《弟子规》,而专家深入浅出、讲故事式的传道也让村民们对陌生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多敬畏和好奇。随着参与听课村民的逐渐增多,如今周围几个村子的人也加入了听课队伍,听课的村民里,有腿脚不好、拄着拐杖来的,有眼睛快失明摸索着来的,他们一边听课一边跟着老师唱响孝道歌曲,这些感人的情景被来访的牟宗三先生弟子、台湾佛光大学谢大宁教授看在眼里。谢先生曾经热泪盈眶地说:“我仿佛看到了阳明后学儒学会讲的盛况再现。”
每月都有“全民孝亲日”打造“儒风孝道之乡”
新农村建设并非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最根本、最高层次的建设,可能不是要征收多少良田、建多少楼宇大厦,有多少工矿企业可以让群众鼓起腰包,而是从精神层面引领老百姓重拾昔日的文明,重塑那些被破坏的乡村文化生态,重塑一个地区的价值体系和教化体系,让人们过上物质与精神都能“高、大、上”的生活。
就这一点而言,泗水县就做得非常到位,通过利用儒家文化源头的独特地域优势,泗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普及和教育,一直致力于国学尤其是儒学文化的传播。依托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设“乡村儒学讲堂”,让学者大师带儒孝文化进农家,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文明建设进程。县委宣传部还以此为切入点,在全县开展打造“儒风孝道之乡”活动,将每月的第一个星期日设立为泗水县“全民孝亲日”,鼓励子女帮父母做家务,陪父母聊天、参加文体活动,带父母检查身体,请父母吃团圆饭等。
此外,该县通过每年重阳节表彰“仲子孝亲奖”十大人物;开展“寻找最美孝星”活动;成立“儒风孝道”志愿者文艺演出团,把身边孝老敬老的人和事搬上舞台;以乡镇、街道和单位为主体,开展“七彩阳光,和谐美满”活动……泗水县将儒学文化的传播与老百姓的家风教化、一言一行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国学传播的新方式,有力地促进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尊老孝老、邻里和睦在全县蔚然成风,传统美德得以继承和发扬。前不久,泗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蔡同芝还做客“齐鲁大讲堂”,介绍该县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的经验和做法,省文明办、省文物局相关领导听闻此消息还亲赴泗水做调研考察。
采访手记
让文明之根不断生发
在北东野村采访时,记者虽然只匆匆走访了两家,也并未亲历专家们讲课的实况,但是从村民朴实的话语和真实的风貌中,可以看到一年之中一个村庄的变化,这种变化悄然渐进,但成效却着实令人振奋。
一年的乡村儒学建设让乡亲们感到,象牙塔里的儒学不是高贵的不可触摸,其中的教义也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最原始的乡土民风。乡村儒学建设也正是让孔子重新走进故里,让更多的人与那些失落的文明重新对接。
3月24日,记者再次来到泗水县泗张镇王家庄村采访时,遇到该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蔡同芝及泗张镇党委书记罗明颖。基于在泗张镇十个村庄打造儒孝文化长廊的想法,她们和工作人员正在王家庄村考察选址建设儒孝文化展览馆,并将其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乡村游、修学游,让儒孝文化惠及四方百姓的同时,也能恩泽八方游客。希望这文明之根,能够从源头生发,茁壮成长,由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次第破土发芽,开出最娇艳的鲜花。
杏花园中,泗水圣水峪镇村民和学生诵读《弟子规》
乡村儒学讲堂里,小朋友向大教授学文化
村民在乡村儒学讲堂上发言
新闻推荐
■通讯员高健包庆淼 6月30日,国网泗水县供电公司多措并举,加强防汛安全管理工作,保障电网可靠运行。据了解,泗水公司未雨绸缪,在5月初就完善防汛责任体系和防汛指挥...
泗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泗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