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郭永
本报通讯员包庆淼常西雷
泗水县西涧沟村有个会“生金”的银杏园,村民形象地称之为“绿色银行”。园里每年出售银杏苗木和银杏叶,收入超过100万元,据估算,目前银杏园总价值超过6000万元,相当于西涧沟村民每人拥有3.4万元的存款。小小银杏叶缘何成了金扇子?西涧沟村党支部书记李秀忠一语破的:“都是远程教育帮了忙。”九十年代,西涧沟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人均收入不过800元。1994年,该村原党支部书记李秀芳带领村民先期筹资30万元,在集体土地上育苗100亩,建立了银杏苗繁育基地,当年就实现收入4万元。但由于管理粗放、缺乏技术、产品单一,市场信息掌握不准,西涧沟村银杏产品一度滞销。就在村民寻求出路的当头,2005年,村里远程教育站点建立起来。借助远教平台,村里“请来”了省里的银杏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村里调整思路,培育路旁绿化专用大型苗、结果苗,保留一部分采叶园,村干部和群众都觉得,“一下子视野就打开了,对发展银杏产业又有了信心。”
后来,在县远教中心的帮助下,西涧沟村建起了远程教育教学银杏示范基地,县农业局组建了专家服务队,作为基地的技术辅导员,随叫随到。田承忠就是其中的一员。如果遇到罕见的“疑难杂症”,老田就通过远教网络向北京、上海的专家在线“求救”。除了技术指导,“远教”平台还成了销售平台,2007年,西涧沟村在远程教育网开设了泗水县第一个银杏产业的销售网页,在网上广寻商机。目前,西涧沟银杏园已发展到近千亩,苗木存量200万株,商品苗100余万株,是集采叶、用苗、结果、观光休闲于一体的较大型银杏基地,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优质林业工程”。更可喜的是,以该基地为依托成立的生物科技公司,研发生产银杏保健品、银杏化妆品、日化产品、银杏甙元产品等,拉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远程教育因信息量大、实用性强、方便快捷、生动直观,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欢迎。西涧沟村人尝到了远程教育的甜头,他们学了用,用中学,越来越离不开它。“原来种瓜都是人家种啥咱种啥”,朱艳珍的丈夫和儿子常年在外务工,她和儿媳在家侍弄着4亩多瓜田。2006年,她在远教站点学习了西瓜高产种植技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按照课件推荐的品种,改种“京欣2号”瓜、改施绿色生态有机肥,当年西瓜就获得大丰收,卖上了好价钱。以后的几年,朱艳珍家的西瓜年年丰收,日子越过越红火,搬进了村里的小康楼,除了电视、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外,还专门购买了一台电脑,用于上网学习。“我们按照远程教育网介绍的无公害西瓜栽培管理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种出来的西瓜味甜汁多,已经是远近闻名的优质西瓜专业村。”李秀忠无不自豪地说,该村还通过远程教育网,发布供求信息、了解全国行情,引导村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催生了近百名瓜菜销售经纪人,瓜菜畅销省内外。
西涧沟村的“远教”故事远没有结束。近几年,村里开通了“泗水远教”有线电视点播频道,建起了远教广场和远教影院,今年5月份又建成了拥有20台电脑、一台55寸液晶电视并接入10M光纤的远程教育创业富民示范点,进一步扩大了教育覆盖面,增强了教育效果。
新闻推荐
———记省派泗水县罗家庄村“第一书记”赵坤■本报记者刘作义通讯员吴广罗家庄村地处泗水县泗张镇北部是典型的山区村。2012年4月,3...
泗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泗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