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济宁 今日泗水 今日汶上 今日嘉祥 今日金乡 今日鱼台 今日微山 今日邹城 今日曲阜 今日梁山
地方网 > 山东 > 济宁市 > 今日曲阜 > 正文

孔府印阁:古老技艺的华丽转身

来源:济宁日报 2022-04-06 07:54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孙逊

本报通讯员陈曙光张艳孔大儒

曲阜林前社区紧邻孔林,距孔府、孔庙不远。耳濡目染下,附近的村民们普遍是从事木雕、篆刻、汉服等传统手艺的民间艺人,尤以篆刻技艺最为出众,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篆刻印章。久而久之,坐落在林前社区的孔府印阁成为当地最大的印章生产基地。

“欢迎各位新朋友老朋友来到我们的直播间,请大家点点关注,加加粉丝团,传统手艺不失传……”在孔府印阁篆刻电商基地直播间,38岁的篆刻师孔令佳一手用刻刀在尼山石上刻画,另一只手的拇指迅速拂去刻掉的石粉,动作如行云流水。同时,他还不忘与直播间的观众们互动。

“以前我也没想过会在网上直播篆刻。”孔令佳感慨说,“以前我们都是在景区摆摊,几天没有生意是常有的事,收入也不稳定,现在通过孔府印阁的网商平台我们基本算是‘旱涝保收’了。”

孔令佳从19岁入行,见证了林前社区印章篆刻产业的两次兴起。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起,林前村的篆刻师傅们纷纷把地摊摆在景区里,生意红火;一次是互联网销售时代的来临,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生机。

老手艺加上新思维,是社区印章篆刻行业再度兴起的关键。2007年,尽管林前社区的印章经营商户锐减至50余家,但孔府印阁勇于创新,将印制篆刻结合当时最火热的“电商”做了一次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把社区超过百人的老篆刻工匠聚在一起,一边以老带新培育新鲜血液,对传统技艺进行开发式传承;一边在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直播带货,以传统篆刻技艺吸引了当下网民的目光。

从“零小散”到产业化,从“线下”到“线上”,孔府印阁发展思路的转变,带来的不仅是古老手艺的重焕光彩,更成就了林前社区居民的致富梦。正是因为其在“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方面的积极探索,林前社区在孔府印阁的支撑下,先后两次获选“全国淘宝村”。

“目前我们每天生产的印章数量在2.5万枚左右,并且全年订单不停。”孔府印阁总经理刘鹏说,印阁能够做大,得益于搭上了互联网快车。自2007年孔府印阁在电商平台开辟线上销售渠道后,业务就像滚雪球般越做越大。2014年,孔府印阁的印章销售额1000万元,接下来的三年里,销量持续翻番。2021年,孔府印阁年销售收入突破1.8亿元,目前,孔府印阁在淘宝、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上拥有网店6家,众创网店100多家,篆刻印章产品已占有全国30%的市场份额,石印产品网上销量全国第一。

“印章不仅是一门手艺活,还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互联网时代,印章需要被赋予更多内容。”刘鹏说。“文化+”的创新路径让印章搭上了互联网快车,下一步,孔府印阁在做精传统印章的同时积极开发新产品,实现传统工艺的华丽转身。

用文化撬动产业,用汉字浸润心灵。在孔府印阁,千年刻印手艺乘着互联网的东风飞入寻常百姓家。记者杨国庆摄

记者手记:“印者,信也。”中国印章篆刻有两千多年历史,被视为诚信凭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古老的图章篆刻在孔子故里曲阜成为新的文化传播者,真正得到发扬光大。孔府印阁的成长之路,折射出了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繁荣发展的清晰轨迹。

新闻推荐

春季生产忙 收获新希望

本报记者王雁南本报通讯员刘新红李之湖邱洋摄又是一年春耕时。曲阜市姚村镇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广大干部群...

曲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曲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寻访善人桥2022-03-29 07:46
猜你喜欢:
评论:(孔府印阁:古老技艺的华丽转身)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