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报记者 钱欢青
1978年,刚入大学不久的卢新华以一篇《伤痕》轰动文坛,引领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思潮——“伤痕文学”。41年之后,已是美籍华人作家的卢新华回首往事,一切历历在目。无论是对《伤痕》的回忆,还是奔赴大洋彼岸,将人生“归零”的勇气,对卢新华而言,人世沧桑,不变的,是对文学的那份赤诚之心。
一生的文学滋养,从山东开始
6月9日下午,山东文学馆大讲堂,65岁的卢新华有着与年龄颇不相符的精干与活力。41年前以《伤痕》轰动文坛的他,此后辗转海外,久未出现在公众视野。但事实上,卢新华一直没有停下文学创作,2004年和2013年就曾在国内出版长篇小说《紫禁女》和《伤魂》。
虽是出生于江苏如皋,但卢新华坦言,自己感情最深的还是山东。初中毕业在蓬莱长岛当兵,“经常做梦回到那里”。而卢新华最初接触影响他一生文学创作的鲁迅,也是在曲阜。“那一天是我们战士的休息日,我在曲阜十字大街钟楼旁的新华书店买到了一本《鲁迅小说选》。读了很多遍,书都被我读破了,后来就用白纸包上了书皮,描上书名。这书让我百读不厌,书中的孔乙己、阿Q、小尼姑等等形象,伴我成长”。
卢新华对鲁迅的第一个感觉,是“讲真话”。当兵时卢新华最喜欢的其实是哲学,而非文学,“觉得当时的文学作品普遍假大空,三突出原则下的小说和我对小说的理解很不一致”。鲁迅的那句话于是如此深地“击中”了他,鲁迅说:“中国人向来喜欢瞒和骗,由此便出生了瞒和骗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更令中国陷入瞒和骗的大泽。”
1975年,卢新华所在连队的一个副连长被安排到曲阜师范学院参与汇集儒家、法家语录,供“批林批孔”使用,这位副连长在学校图书馆里借出了一批“毒草”,因为知道卢新华喜欢读书,所以每次都借给他读,“先是巴金的《家》,此后《春》《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莫泊桑、都德、雨果等等作家的作品”,卢新华读得如饥似渴,“这些书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好书,它们沉淀在我心里,我当时就想,将来如果我要是写小说,一定是沿着托尔斯泰、莫泊桑、鲁迅这条道路,而不是那些‘三突出’作品”。
《伤痕》一出惊天下
粉碎“四人帮”后,卢新华放弃提干机会,从部队退伍,到江苏南通柴油机厂当了一名油漆工人,思考从未停止。本来想写一部哲学著作,但因种种原因,写一部哲学著作的计划搁浅。
一直到考入大学,成为复旦1977级学生,卢新华的想法才慢慢转了过来:既然“哲学著作”写不成,而自己喜欢的诗歌容量又太小,“那何不试试小说”?
选定了体裁,心里也酝酿着种种思考,但卢新华却迟迟找不到突破点,直到有一天在课堂上听到老师分析鲁迅的作品《祝福》,老师引用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对《祝福》的评价,“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这句话像闪电一样照亮了我的思考”。
被“闪电”照亮之后,卢新华神不守舍,在校园里来回走,“就想着写一个青年,因为父亲成了走资派而离家出走,十年后回来,父亲已经平反,但却去世了”,走回宿舍的时候,又觉得女性的情感更为细腻,所以决定把小说主人公换成一对母女,“周四晚上写了一夜,周六晚上又在我未婚妻家中阁楼上一直写到凌晨两点,当时我觉得不像在写作,而像在记录,写得泪流满面。写完笔一扔,觉得自己可以死了”。
回学校后卢新华把《伤痕》拿给老师和同学们看,但评论和反响并不热烈,他就将小说锁进抽屉,打算“10年后再说”。巧合的是,因为学校板报的需要,这篇小说还是被张贴了出来,“那些非中文专业的女生,一边看一边流泪,我就觉得小说成功了”。随后卢新华在同学的建议下将小说投给了《人民文学》,两三个月后收到了退稿信。不久后发表于《文汇报》,一鸣惊人,轰动文坛。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卢新华庆幸自己的文学滋养,来自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和鲁迅的作品,正是因为自己极力反对假大空,源于生活的《伤痕》才能在当时突破多个“禁区”,感动无数人。
一夜成名,光环耀眼。但卢新华表示,人生应该有“将自己清零的勇气”,卢新华的“清零”就是考入美国的大学,奔赴大洋彼岸。“远离鲜花掌声,真的是一种人生的清零。在美国,我蹬过三轮车,也在赌场发过牌。发牌员是靠小费养家的,虽然辛苦,也可谓阅人无数,并且深刻认识到财富的本质,因此还写了一本《财富入水》。”卢新华说。
卢新华深为信服鲁迅先生的说法,认为文学就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无论哪个时代哪个社会,都会有自己的病灶。文学就是要揭出社会的病灶”。卢新华说,“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在一定历史时期达到极致,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市场经济下,人们欲望汹涌。”长篇小说《紫禁女》就是为了反映社会病灶。
卢新华说,鲁迅先生还有一句名言,对自己影响极深,那就是:“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正是因为对自己的清醒认识,所以在大学时,当系里的团支书告诉他有机会走仕途时,卢新华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我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到,一个聪明的、有智慧的人,是一个能最迅速找到自己位置的人。仕途不适合我。我是一个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和思想的人,绝不会为五斗米折腰”。
人们都说,人生要读两本书——第一是书本身,第二是自然和社会,也就是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卢新华认为,还应该再加上一本书,那就是读自己的心灵,因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还应该加上“剖万遍心”,“人生就是如此,我们一不小心就会一脚滑进庸常,人生总是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如何选择自己生命的道路,真的需要时时解剖自己”。孙婷婷 绘
新闻推荐
从10亩到500亩,从6个人到半村人 “小小蓝精灵”越来越有范儿
本报记者刘伟栋通讯员陈曙光6月初正值蓝莓的成熟期,在曲阜时庄街道双庙村的500多亩蓝莓园里,前来采摘的市民络绎不绝。“这...
曲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曲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