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新闻 泗水新闻 汶上新闻 嘉祥新闻 金乡新闻 鱼台新闻 微山新闻 邹城新闻 曲阜新闻 梁山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宁市 > 曲阜新闻 > 正文

中国古道 1881年韦廉臣夫人从烟台到北京的游历见闻

来源:烟台日报 2019-01-15 09:27   https://www.yybnet.net/

□若水在她的《中国古道》(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这部游记中,伊莎贝拉用独特的角度、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经历、细致的描述,给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在时代交替的历史大视野之下,中国北方社会生活的风情画卷,提供了大量鲜活、具体、生动、丰满的近代社会生活史资料。特别是对于中国女性缠足这一陋习所表现出的那种同情和悲悯,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在近代西方人所撰写的大量对中国当时社会现状的描述作品中,以女性视野观察分析中国现实的著作并不是很多。在130多年前,有一位来自苏格兰的女士,陪伴着她的丈夫,在烟台生活数年,又因为一次特殊的机缘,伴随着她的丈夫,乘坐胶东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工具———軕子,经历了一次从烟台途经潍县、淄博、济南、泰山、曲阜、德州、沧州、天津,最后抵达北京的游历。这位女士就是伊莎贝拉。伊莎贝拉以西方人的独特视野,将自己的这次游历见闻,用朴实清新的文笔记录下来出版发行,取名为《中国古道》。近日,《中国古道———1881年韦廉臣夫人从烟台到北京行纪》的中文版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使得那些100多年前中国北方的社会风情穿越时空隧道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

烟台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现在还远远没有得到各界充分的认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烟台这座中国北方滨海小城,有许多对中国近代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物长期居留,这不会是巧合。遗憾的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烟台当地却不曾被人所知,比如说苏格兰人韦廉臣(1829-1890)。韦廉臣出生于苏格兰,1855年来华,3年之后因身体原因,回国修养。1863年,韦廉臣再次来到中国,此后长期定居烟台,从事教育、学术研究、翻译等工作,不但为烟台近代教育,也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1877年,韦廉臣被推选为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即益智书会)干事。在此基础上,1887年,韦廉臣在上海创办同文书会(Society for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Knowledge among the Chinese),自任监办,是李提摩太的前任。同文书会后更名为广学会(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为中国介绍、翻译、出版了大量近代西方书籍,对清代末期变法改良思潮的兴起,产生过重要影响。1889年,韦廉臣又创办《万国公报》月刊(又称《时代评论》Review of the Times),成为近代中国传播西方学术和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刊物。1890年,韦廉臣在烟台去世,享年61岁,葬于毓璜顶西侨公墓。大凡对中国近代史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以上提到的这些机构和人物,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也是任何一部中国近代史的教科书都必须要详述的内容。

相比于韦廉臣先生,伊莎贝拉·威廉姆斯女士虽然没有如此耀眼的光环,但她也绝非一名简单的家庭妇女,她在中国生活多年,能熟练使用中文,交际广泛、处世圆融,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协助韦廉臣先生之余,作为一名西方女性,她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情感体验,关注中国的下层百姓生活,特别是普通女性生活。女性的特殊身份,可以让她进得了大家闺秀的闺房,又可以自由与村姑农妇拉家常。在伊莎贝拉在中国生活的几十年间,她曾有过四次的游历,根据她自己的介绍:“第一次长途旅行发生在1873年的秋天,我们从烟台出发,一路途经潍县、济南府、泰安府,以及孔子的故乡曲阜、孟子的故乡邹城,然后经蒙阴县、青州府返回;第二次长途旅行发生在1875年,也是从烟台出发,途经潍县,到达济南府,然后返回;第三次长途旅行发生在1881年,也是从烟台出发,最后抵达北京,这次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正是在本书中将要给读者汇报的主要内容;第四次的长途旅行发生在1882年,是在山东省的东部地区,也就是胶东半岛地区的一次旅行。”在她的《中国古道》这部游记中,伊莎贝拉用独特的角度、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经历、细致的描述,给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在时代交替的历史大视野之下,中国北方社会生活的风情画卷,提供了大量鲜活、具体、生动、丰满的近代社会生活史资料。特别是对于中国女性缠足这一陋习所表现出的那种同情和悲悯,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在近代西方人所撰写的大量对中国当时社会现状的描述作品中,以女性视野观察分析中国现实的著作并不是很多。

此外,在上个世纪之交,因为各种缘由来到中国的西方人,对这片广袤陌生的新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神往,自然会有让他们将这些兴奋和新奇留于纸端的冲动。但对于绝大多数此类记录而言,是表面的、浅显的、概述化的,只有史实的陈述,缺乏心灵的思考,最大价值在于给现在的我们提供了大量之前未知的史实资料,丰富了我们对烟台开埠历史的知识性的认识,更像是一部说明文或记叙文,仰或是一部资料汇编。而伊莎贝拉的《中国古道》,则是用细腻的文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世纪交替、时代巨变时期社会生活、风俗风情的工笔画,是一篇抒情文和一首散文诗。比如在作者从潍县前往青州的途中,路上偶遇一位骑着毛驴回娘家的新媳妇,也就是两人在路上相错而过这么几秒钟的眼神注视,作者不吝笔墨,足足对其描述了4页纸!如同采用了绘画中的超写实技法,将新媳妇的那种又矜持又活泼、又娇羞又开朗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甚至扑面而来。在作者到达潍县的时候,接受了当地一位贵妇人的邀请前往其家中做客,受到了热情接待。作者对这个家庭奢华的环境、陈设、布置、饮食等进行了不厌其烦的详细描述,这种叙事风格,不禁让人想起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讲到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时,对大观园的壮观和贵族生活的奢华所描述的那段精彩文字。作为一名西方女性,她的观察和描述不一定准确,但足够细腻;不一定客观,但绝对真诚。

在100多年的历史沧桑和大浪淘沙中,很多民情风俗我们都已经有些陌生了,甚至是完全遗忘了,但在作者白描式的记录中,那些精彩穿越了时空,再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同根同源,所以感受才能如此亲热。礼失而求诸于野,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这并非个案。比如作者对早已在胶东消失了的一种交通工具———軕子的描述,俨然就是一份軕子制作的说明书,根据它的指导,完全可以做到将这种交通工具再现在我们面前。在莱州的沙河镇,作者目睹了一场葬礼,她不厌其烦地详细描述了整个葬礼场面的过程,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观摩了一场原汁原味的民俗表演。还有作者对中国民间婚俗的描述,虽然并不一定准确全面,但在她力所能及的认知范围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和角度,深化了我们对民俗风情的理解。特别是在她进入直隶之后,对流行于这一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莲花落的细致观察,难能可贵地记录了她听到的《王大娘探病》这首莲花落的唱词。《王大娘探病》是一首非常流行的莲花落,100多年前流行,1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流行。作者所记录的唱词,和今天所流行的唱词相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记录的唱词更加朴实、更加民间、更加原生态,现在流行的唱词,具有明显历史雕饰的痕迹。这不就是一个民间文艺发展必由之路的鲜活样本吗?更为珍贵的是,作者在书中,将一段莲花落的旋律,用西方的五线谱记录了下来,这恐怕是最早用五线谱记录的中国民间曲调,也一定是研究中国近代民间音乐发展历程非常珍贵的资料。

当然,伊莎贝拉·韦廉臣夫人并不是一名汉学家,她对所遇到的中国社会问题虽有真诚的思考,但并不精准深入;虽有认真的分析,但并不客观真实。同时,这本书也仅仅是她在游历过程中对所见所闻的简单记录,而并非专门研究中国问题的专题论著。更重要的是,因为作者所受到的时代局限和思想局限,对某些问题的态度观点和指导思想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不管怎么说,100多年后的今天,拨开历史的尘封,重新审视中国发生巨变的那个时代,伊莎贝拉·威廉姆斯女士留给我们的记录,至少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了解,也为进一步挖掘、探讨、认识和分析,甚至重新审视、评价那段历史,提供了另一个角度的思考和参考。

新闻推荐

16所高校联合打造美育“孵化器”

本报讯(记者武文佳)1月9日上午,“大都美育双创成长联盟”在山东艺术学院启动。同时,山东艺术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16所高...

曲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曲阜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浅谈菏泽“三野”2019-01-11 16:01
猜你喜欢:
结对帮扶暖人心2019-01-14 14:31
评论:(中国古道 1881年韦廉臣夫人从烟台到北京的游历见闻)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