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火青实习记者王小雅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外表,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心灵,而大学是一座城市中文化最先进的部分。一定程度上说,大学是城市的灵魂,汇集了浓厚的人文氛围,积聚了巨大的创新潜能。根植孔孟之乡、沐浴圣地儒风的济宁学院是奠定济宁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块重要基石,学校溯源于1951年3月,前身为济宁师范专科学校,距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
紧紧跟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脚步,济宁学院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197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济宁师范专科学校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06年,学校迁建曲阜,新校区全面启用;2007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济宁学院,实现了济宁800多万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标志着济宁市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提高。2008年11月,创建于1905年的百年名校、万里母校曲阜师范学校整建制并入。2012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将济宁学院纳入省属高校行列。这一段段历程,既是济宁学院成长的见证,也是我市高等教育四十年发展的缩影。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济宁学院开启了转型升级、改革发展的新征程。
“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国际化”
来到孔子脚下,站在本科高等院校这一新的竞争平台上,如何才能木秀于林,脱颖而出,让济宁学院更好更快地发展进步,是校领导和全校师生共同面对的新命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加速期。“当时我校虽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和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不适应新形势的问题和不足”,济宁学院党委书记郁章玉同志回忆说:“当时,我们作为一个新生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发展目标都不够明晰;教育观念相对滞后;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力度不大;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存有同质化倾向;教学标志性成果数量偏少,整体水平不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对学校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形成阻力,必须选准突破口,认清学校定位。因此,经学校党委研究决定,在全校深入开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主题讨论活动。”全校上下由此开始共同寻找探讨济宁学院的发展定位和出路。
从师范类专科学校到综合类的本科院校这其中的跨度空间是巨大的,如何顺利实现这一跨越?全校上下开展了广泛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因循守旧,走别人的老路早已不能满足济宁学院的深层次发展,只有立足济宁当地的实际情况,以服务于济宁市为目标,才能实现学校的长足发展。厘清办学思路后,学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定位。
应用型: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地方性: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开放式:形成校校、校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协同发展的格局;国际化:用国际化视野,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借鉴国际上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此外,学校还确立了“聚人心、接地气、强筋骨、出动力、谋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创新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与其他兄弟学校错位发展,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依靠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孔子故里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脉搏;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出一条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独具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不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全面审视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实际的前提下,校党委认清了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准确地把握应用型本科教育基本规律,找准位置,明确方向,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下发《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方案》《落实教育部专家组考察意见建议整改建设工作任务书》《深化本科教学评估整改方案》,将整改任务分解至各部门单位,明确了整改目标及具体要求、任务完成期限、负责人,扎实推进本科教学评估整改工作。
“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国际化”,这短短的12个字成为济宁学院中长期发展的既定方针;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定位更加明确;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价值的办学理念得到确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路径更加清晰。
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的一项战略任务,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现代大学制度涉及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涉及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改革。作为一个现代化的综合类大学,如何响应国家号召,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保证学校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济宁学院依法制定《济宁学院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完善与章程相适应的专项配套制度和具体实施细则,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的治理机制。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总揽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履行对学校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的决策职责,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行政管理职权。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运行,充分保证了学校内部决策的民主性,也调动了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对于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有关事项的决策时,学校采用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学术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干部选拔任用办法、专家咨询制度和征求群众意见制度等,确保决策合理,切实保障师生权益。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对于校内会议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学校努力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沟通机制;推进校务公开,保障教职工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校、系(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激发系(院、部)办学活力。
现代大学制度在学校内部另一重要体现是重视人才的培养。学校目前实现了校、系(院)两级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系(院、部)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主战场作用,明确了责、权、利,优化了资源配置。同时,学校加强了学术委员会等组织的建设,发挥专家教授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术管理、教学模式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指导作用。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学校专任教师883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例达到68.40%,其中教授职称教师73人,副高职称教师251人。对于新兴专业,学校加大了师资引进、培训和外聘力度,采取“柔性引进”、“人才共享”、“项目合作”等模式,聘请高水平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中的高管或技术人才来校工作或兼职。学校建有省级教师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项目专业2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精品课程24门,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教学改革研究立项1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省级优秀教材奖4项。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另一个体现是进一步加强学校与政府和社会的联系。为此,济宁学院成立由学校、政府、教育组织、企业社团领导人等相关代表参加的济宁学院理事会。理事会的成立,加深了学校与社会合作,提升了学校与地方及企业事业组织合作的水平与质量,同时在争取办学资源、拓展学校资金来源渠道、丰富社会参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落实了“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国际化”办学定位,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构步伐,济宁学院形成了适应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的体制机制,学校的办学实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新闻推荐
近日,曲阜市人社局、曲阜市总工会主办的“工匠展英姿”先进模范高技能人才大型宣讲活动拉开帷幕,活动共有来自压铸加工、古...
曲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曲阜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