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来彩
山东曲阜的孔庙是孔子生前讲学著述的地方,是儒学的发源地,孔子去世后,鲁哀公下令在此修建庙宇供人祭祀和膜拜。此后,经过历朝历代政府的增修扩建,成了今天这样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建筑群,与相邻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并称“三孔”,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从万仞宫墙入孔庙,我不禁被巍峨的宫殿、林立的石碑、精美的雕刻所震撼。经棂星门、圣时门、过奎文阁、杏坛,最后到大成殿。庙内殿堂廊阁不计其数,像一座建筑标本陈列馆,可以清晰地领略中国建筑发展史;庙内碑亭石刻遍布其间,像一座浩大的碑林,可以读到中国两千年的书法发展史。我犹如走进一座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不禁肃然而敬。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重檐九脊,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和太和殿、岱庙的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里面供奉有孔子的坐像,仪态庄严肃穆。坐像上方匾额题“万世师表”和“斯文在兹”,乃康熙皇帝的手迹。一位教书先生,在死后的两千多年仍然受到如此推崇,被尊为“至圣先师”,全世界恐怕也没有第二人。
更令我震撼并感动的是庙内那些蔚然壮观的古树,古老肃穆,像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这些屹立于孔庙的古树,已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了,它们看上去大多老态龙钟,树干干枯皲裂,有的树身被钢板箍着,树洞被水泥堵着,树枝被钢筋撑着,但依然挺立于天地之间,经风历雨,真像铁骨铮铮的硬汉子。有些古柏老到树身上长出一颗颗大大的树瘤,比篮球还大,更具沧桑感,就像老寿星隆起的额头。在奎文阁我看到一棵古柏,全身都是一道道干裂的树皮,就像被岁月的刀刻下的深深的印痕,树身中间竟有一个碗口大的树洞,树干干裂看似枯死一般,但在它的顶部却奇迹般地萌发出一簇簇葱绿的枝叶,生机勃勃,活力张扬,昭示着生命的顽强和生生不息。我仰望着,内心不自觉地涌出一种尊崇,感受到了它坚定的力量。这些古树与富丽堂皇的庙宇、飞檐彩拱的殿庑,蚀迹斑斑的碑刻,浑然成了一个整体,构成了激荡心灵的历史画卷。
孔庙里现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1050棵,树龄最大的是一株唐朝时栽种的“唐槐”,还有一株宋朝时的银杏树,历经千年沧桑岁月,依旧生机盎然。在大成殿旁有一棵古桧,树高十余米,挺拔高耸,粗可合抱,树冠如盖。树旁有碑,碑上题:“先师手植桧”。据说,这是孔子当年亲手栽植的,但由于战火和自然原因多次枯死,然而又奇迹般地多次在废墟里仅存的树桩上复发新枝。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清雍正二年复生的古柏,距今已有300多年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多像孔子开创的儒学,历经劫难,却仍然绵延不绝。
据记载,儒家文化在历史上遭遇破坏最大的有三次: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几乎使儒学陷入了灭顶之灾。幸好孔子第九代孙孔鲋偷偷将一些儒家经典书籍藏于故宅墙壁内,才保留住了儒学的火种,真是“竹简不随秦火冷”。我在孔宅故井旁看到一处短墙,墙前立碑书“鲁壁”二字,就是纪念这些的。后来的太平天国时期,宣布:“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儒家文化再遭劫难。尤其是文革时期,孔庙遭受了最严重的洗劫,碑刻、牌匾破坏殆尽,孔子墓碑被砸成58块。但儒家文化都挺过来了,而且呈现出了勃勃生机。多像这些古树啊,不论遭受多少狂风暴雨的摧残,不论遭遇多少兵灾火劫,都顽强地生长着,不屈不挠地坚持着,坚定不移地为华夏大地送来文明火种,用流淌的血液延续着中华文化精髓,塑造着中国人的人格。
根深叶茂,博大精深。我用手抚摸着这些古树,指尖触到树身,滑过凸凹不平、长满皱纹的树皮,一直抚摸到树根。一颗树,就是一座思想文化的丰碑啊!我明白:儒家文化源远流长,所以每天从世界各地涌来朝拜的人,才人流如潮啊。
新闻推荐
2018文化济宁走进济南旅游推介(招商)会开启梁山景区结识三位旅游“好汉”
本报济宁1月14日讯(见习记者孙文迪)11日,“2018文化济宁走进济南旅游推介(招商)会”开启。会上,济宁独特的旅游资源,真诚的待客之道,新推出的优惠旅游政策及新颖的主题旅游线路都让在场旅游...
曲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曲阜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