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济宁 今日泗水 今日汶上 今日嘉祥 今日金乡 今日鱼台 今日微山 今日邹城 今日曲阜 今日梁山
地方网 > 山东 > 济宁市 > 今日济宁 > 正文

从《咏竹》看铮铮铁骨王安石 平怡然

来源:济宁日报 2022-03-27 08:26   https://www.yybnet.net/

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采过人,想象精妙;作为积极入世、知难而上,大刀阔斧变法的主持者,独具慧眼、思维超前。在重文抑武的宋朝,他称得上当之无愧的一朵奇葩。

读王安石的诗歌,方觉一切都顺理成章。王安石的咏物诗作品,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梅花》;而他的《咏竹》也颇有哲理,“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对“竹”这一意象产生了创新性描绘,不仅审美意义丰富,而且与作者的际遇有着密切联系。文如其人,《咏竹》,集中展现了王安石的铮铮铁骨形象。

王安石在宋史中被刻意抹黑,似乎更像一个反派角色,一意孤行,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的变法,劳民伤财。王安石变法最终走向失败,其中的缘由是复杂的。但他的进步思想,无论是对国家的一片赤诚,还是主持变法的坚定不移,都是他带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王安石的散文短小精悍,力透纸背,体现出他的远大志向与坚忍不拔的心性,而且论点构思精深,逻辑严密;而诗歌文采与哲理兼备,《咏竹》深入体现了他的思想品质。

创作背景与诗人心态

竹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咏竹的传统古已有之。

杜甫写赴友人家宴时赏竹,翠绿的新竹在雨中十分洁净,微风细拂送来缕缕清香,想必竹子会茁壮生长,直插云霄。诗人在祥和温馨的聚会中,将新竹的青翠欲滴,以及对竹子的期许,巧妙的传达出来,清新恬淡而不失高雅志趣。

白居易写竹,全诗未见一个“竹”字,语言质朴无华,却将竹的神韵风骨刻画得淋漓尽致。不期待竹的功用,而更赞赏大雪皑皑中,唯它傲然独立于寒霜,体现了诗人对美好品格的追求。

李商隐年轻时在兖州任职,宴席之上,吃着嫩油油的春笋,悲伤之情溢于言表。这本该是凌云的竹,却成为了盘中小菜,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壮志未酬,对笋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奈何世上许许多多的人,志向不得伸展,悲伤的基调里,我们读到了诗人的落寞与感伤。

而在王安石笔下,竹的形象更添筋骨与内涵,愈加打动人心。《咏竹》作于王安石年轻时代,他与弟弟王安国一同出游,见到竹林有感而发,挥笔写下这首诗。与同龄人的快意肆恣不同,王安石自幼随父辗转多地,目睹民不聊生的情形,也经历过百姓的无奈泣涕,就没有了纸上谈兵,而更多了一份渴望兴邦的脚踏实地。

看到竹林,王安石自然生出对于崇高气节与坚韧意志的追求,以及对于未来仕宦生涯的自勉。他写竹生来清瘦,挺拔坚韧,风雨霜雪洗礼而刚正不阿。似乎冥冥之中的感应,王安石的一生,与这篇诗作高度契合。他的为人,亦是竹般的正人君子。

对比中凸显品格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以前对竹子的描写就层出不穷。竹是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咏竹俯拾皆是。然而,王安石的创作不落俗套。总共四句诗,对仗工整,处处皆对比。

将他人与自己的态度做对比。“人怜”然而“自许高材”,别人看来竹子瘦弱,惹人心疼,而竹子却认为这是自己的成长,从不自轻半分。自信旷达、超逸脱俗的心态,是王安石最为突出的个性。

王安石自幼聪颖过人,任职地方政绩突出,却不愿入京馆阁。宋仁宗、宋英宗先后召他回京,他不仅不感念皇帝厚爱,还坚决要求驻扎地方,先后十次上书,请求出任地方官。

若是出于对仕途畅达、升职拔擢、个人发展空间与潜力的考虑,入京自然是王安石成长的沃土,聪颖有谋的他本应在皇帝身边大放光彩,自此走上人生巅峰;然而,他却一门心思为民忧虑,大公无私,视百姓至高无上,甘愿驻扎民间,辗转多地,造福于民。

王安石将一己得失置之度外,一心守护地方,为民着想,深思熟虑促进地方发展,踏踏实实做事。这是何等的励志报国,心系天下苍生。他在地方一待就是十六七年,正如文竹,几年如一日,在黝黑黝黑的土壤里,默默沉淀,暗暗积蓄养分,待到时机成熟,便凌云而上。一如王安石受到宋神宗赏识,官至丞相,在政坛大放光彩。

将竹子的生长过程做对比。生来瘦,老更刚,体现竹子瘦直、不蔓不枝,却也相貌平平,甚至其貌不扬。这也是写王安石的阅历使然。

王安石文章风格瘦硬、理性,多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服务,很多作品重于议论说理,显得客观冷静,逻辑缜密,而生动形象性则略逊一筹,在“唐宋八大家”中形成独特风格。

王安石看起来不修边幅,有时彻夜读书,不及更换朝服,就蓬乱着头发早朝参圣。这正与竹子的平平相貌、不蔓不枝相契合。相传,曾因此遭人耻笑。他初次拜访欧阳修,苏洵也在场。苏洵出身名门,重礼仪举止,见王安石不加修饰,行为率直,从心所欲,而心生反感,写下《辨奸论》,尤其“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等句,极言对王安石的厌恶。

从现存史书记载来看,王安石对此并未做出回应。他向来淡泊名利、对人情世故不甚了然,自年少一心读书,亲戚邻里婚丧庆吊尽量谢绝;与他人书信往来也是能简则简,如在变法推行时期,司马光先后三次写信规劝王安石,洋洋洒洒几千字,试图晓之以理,动摇他变法的决心,而他先是礼节性略做答复,后念及朋友多次写信,又写作《答司马谏议书》详细回复。全信三百余字,除去必要的客气话,义正辞严,简短有力,将对方三千多字的长篇大论批得体无完肤,表明他誓将变法进行到底的决心与信心。

王安石唯有心心念念国家政事,嘉祐三年(1058年)任度支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虽然朝廷并未投以重视,而这万言书构成了他后来变法的思想体系,也是他多年来治理地方的经验汇总。

直至神宗即位后,王安石的宏图远志才得以施展。他与皇上一拍即合,施行变法。在辗转不得志的几十年里,他的内心不可谓不煎熬。但他在等,如瘦竹的蛰伏沉淀,也在默默积累地方治理经验,这一伏就是几十年,从青葱少年到垂垂老者,容颜苍老,时局更迭,不变的是那一颗为国为民、始终如一的心。这颗心没有被现实打败,反而愈加坚韧,百炼成金。

王安石心里明白,在其位谋其职,为官从政未有捷径,要想真正造福百姓,就要有千磨万击仍坚劲的定力,有说一不二信守诺言的自制力,有刚正不阿的正直本心。

遭逢际遇不改个性本色

三四句着重写竹的经历。竹子最初并不显山露水,因为生长缓慢,在破土之前,会在土里默默等待四年。初时瘦弱矮小,身旁是低矮的野草。经过雨露的滋养,厚积而薄发,扶摇直上,直指向云天最高处。这也正是王安石。

王安石对于职位高低看得极淡,真正在乎的只有国计民生。在他看来,只要真正为国,造百姓,在地方或者朝廷,何种俸禄,地位如何,都无关紧要。

因此,王安石任宰相主持变法之前,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并在鄞县推行青苗政策,在播种时节把粮食贷给农民,只收取轻微的利息,待粮食秋后丰收,农民再归还政府新粮,这就是推行全国的“青苗法”前身。

1067年,神宗即位,次年召见王安石。当时统治集团内部阶级矛盾尖锐,外部民族危机也日渐严重。王安石直入主题,直言当务之急要变风俗、立法度。年纪轻轻、勤于政事的神宗,对王安石早有耳闻,在十二三岁时就对王安石十分赏识,因此当机立断,全力支持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被提拔为参知政事,次年擢升宰相,大刀阔斧的变法自此开始。他推行青苗、均输、农田水利、方田均税等新法,企望改变百姓的生活;“劫富济贫”“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以富国强兵。

虽然充分考量国情,初衷得宜,并且在任地方时曾有施行经验,而变法真正实施起来,还是面临着难以估量的困难。

限于国家面临的多层社会问题,实际政治体制,官员固守的思维模式,以及用人不当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至百姓怨声载道,上到朝堂指责乱国,反对声不绝于耳。神宗迫于压力,罢免王安石相位,贬为江宁知府。

深耕地方四十余年,自青年时期一直筹划变法,有着苦心经营几十载的政治理想,突遭罢免,无异于当头棒喝、致命一击,王安石却意志刚强、心意坚定、不改本心。熙宁七年四月罢相之后,他仍倾心朝堂,坚定如初,这气魄实在难得可贵。

《咏竹》末句,写冰天雪地中竹与松柏经风霜而屹立,这也是王安石晚年生活的写照。据传,他在二次请辞归家后,远离官场纷争,专注修身养性。

《青琐高议》记载,王安石在寺庙闲游,遇几位年轻后生高谈阔论,言谈中时有争辩。王安石一旁席地而坐,侧耳倾听。几人见一老者在旁,调笑相问:“你也看书吗?”王安石略一点头。于是他们又问:“那你姓什么呢?”王安石平静道:“安石姓王。”几人听罢,如雷贯耳,仓皇而去。

为官二十八载,王安石看惯了官场尔虞我诈,如今归隐,便也彻彻底底专心生活。他因为坚持变法,触动了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几乎全然站在曾经好友的对立面上,将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苏辙等人悉数得罪。

同朋友决裂,唯一的儿子猝然离世,这是王安石生命中的冬季,而他却能凌寒挺立。在这位老者心中,真正重要的唯有国家。

也许从王益为儿子取名“安石”的那一刻,抑或少年随父出游,痛心人间疾苦的那一幕,王安石的一生,注定了不同寻常。他一往无前,傲然而立,初心不改。

英雄风骨,君子气节

竹与梅、兰、菊并称花中“四君子”,对于王安石而言,君子之称实至名归。治理地方时,政绩显著,为百姓做事,大力发展地方生产,深受当地百姓景仰。任职朝廷时,位极人臣,为官清廉,从不结党营私,因为执拗顽固、不通人情而得罪的既得利益者不可胜数,然而无一人抨击其道德操守。有些好事者,因为从他的私德找不到错处,甚至攻击他过于邋遢,不注意个人卫生,朝堂重地虱子在衣服上乱跳,头发也未曾打理。

王安石逝世后,曾与他立场相左的司马光等人,对他的评价多集中在变法的不妥之处,对他的人品、官品则置于一旁,鲜少提及。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王安石本人私德无可指摘,乃德才兼备的真君子。

《咏竹》作于王安石年青时,但思想深远,见地独到,耐人寻味。今天读来,他鲜活热烈的一生,正如诗中描绘,刚硬执拗,始终如一,为民请命,珍爱苍生。他一生在为政治理想而努力,而与吴氏青梅竹马,也坚守了爱情忠贞。

大宋国祚三百余年,才人辈出,其间王安石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粤梅摄影

新闻推荐

兖州区行政审批服务局 破解“旧怕平懒”问题 促进服务大提升

本报兖州讯(通讯员王洪玮王贞腾)“行政审批作为推进改革的主战场、先锋官,要将转作风建设落到实处,务必力戒‘旧、怕、平、懒...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从《咏竹》看铮铮铁骨王安石 平怡然)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