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济宁 今日泗水 今日汶上 今日嘉祥 今日金乡 今日鱼台 今日微山 今日邹城 今日曲阜 今日梁山
地方网 > 山东 > 济宁市 > 今日济宁 > 正文

你所不知道的王粲③ 三国文坛的巨匠

来源:济宁晚报 2021-10-20 19:31   https://www.yybnet.net/

文/宋延坤

“建安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成员中拥有最高成就的人,王粲曾被文学评论家刘勰盛赞为“七子之冠冕”。那么,从我们济宁走出来的这位一代文学大家有着怎样的创作之路?

忧国忧民的情怀,怀才不遇的彷徨

王粲存世的作品虽然只有20余篇,不过,这些作品却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在投靠曹操前,王粲的作品可以让我们看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怀才不遇的彷徨;投靠曹操后的作品,则表现了他昂扬向上的激情和建功立业的信心。

在所有的作品中,客居荆州时的作品《登楼赋》,是王粲最受称赞的代表作。在这篇赋中,王粲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生逢乱世、客居他乡、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忧虑之情,展现出胸怀天下百姓、渴求国家和平的希望,又展示出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很多专家认为,《登楼赋》以铺叙的手法,由登楼极目四望而生忧时伤事之感,将思乡、报国之情巧妙地结合起来,且词句之间各有重点,用深挚的感情娓娓道来,全篇以“忧”字贯穿全篇,抒心意味很浓郁,言语流利自然,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最重要代表作。作品虽然抛弃了汉赋铺张堆砌的僵硬写法,却重塑了楚辞的精神。因此,这篇作品得到了后世大家们的高度评价,杂剧家郑光祖甚至还专门创作了杂剧《王粲登楼》。

在评价这篇作品的时候,朱熹给出了“犹过曹植、潘岳、陆机愁咏、闲居、怀旧众作,盖魏之赋极此矣”的点评,朱熹在点评人物、事件或文学作品时向来犀利,他能给出如此高的评价,足以让我们看出他对王粲的推崇。当然,也正是因为创作出了《登楼赋》,王粲明确了自己在建安文学、魏晋文学甚至是整个中国赋史的崇高地位。所以,王粲和《登楼赋》也成了后世人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人和作品。

有风骨的文士和有文采的文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就是前者更具家国情怀,因为在这些人的心中,不仅仅装着秀丽的风景和报国的情愫,更多的时候也是因为他们对苍生百姓的惦念,而在这个方面,王粲是胸怀百姓的。

和《登楼赋》一样,《七哀诗三首》也是奠定王粲在文坛地位的代表作,其中,第一首《七哀诗》获得的评价最高。“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董卓之乱后,文坛出现了很多描述这一动乱时期的作品,不过,这篇作品的主次详略安排得当,层次清晰,首尾紧密照应,完美兼容了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这篇作品也被清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方东树评价为“冠古独步”。

昂扬向上的激情,建功立业的信心

和前期作品有很大不同的是,王粲后期作品中很少看到“苍凉悲慨”“自伤情多”“愀怆之词”的忧伤色彩,甚至还出现了部分疑似吹捧曹氏的内容。如果说因为曹操给予了王粲官爵,就认定我们的这个老乡被收买了,这是一种非常武断的观点。那么,这个时候的王粲,文士的风骨还在吗?

曹操拿下荆州后在汉水之滨设下酒宴招待荆州文武百官,受邀参加宴会的王粲就端起酒杯,对曹操说出了一番看起来非常像拍马屁的话。王粲在《三国志》中的篇幅不多,全文甚至不到500字,其中却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内容是用来记载这番话。

王粲说:“袁绍在河北起兵的时候,仗着人多势众想吃掉整个天下,不过,这个家伙虽然看起来喜欢人才,可实际上却不会用人,所以啊,很多才华出众的人才都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这个地方过自己的逍遥日子,没有四处攻伐别人,而是选择坐观其变,自认为可以像周文王那样在隐忍中吃掉殷商。为了躲避战乱,当时有很多杰出的人才来到了荆州,刘表却不懂得使用这些人才,以至于让他在危机时刻没有什么人可用。曹公您刚打下冀州的时候,就整顿军备,招揽英雄豪杰等各方人才并让他们得到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我相信,等您平定长江和汉水的时候,您继续招纳人才并量才用人,必将收获天下人的心,创下像夏禹、商汤、周文王一样的丰功伟绩!”

这番话的确有阿谀奉承曹操的嫌疑,在笔者看来,王粲这番话的核心并不是夸奖曹操如何英明神武,而是在表述袁绍和刘表不会用人这个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自己希望能够得到展示才华的机会。而且,王粲不仅通过这番话表达出了自己对袁绍和刘表的认知,从侧面向曹操展示了自己的谋略和眼光。这或许也是王粲被任命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这或许也是陈寿在《三国志》中保留这段话的重要原因。作为一代良史,陈寿在编撰《三国志》极其严谨,他能够把这番话保留,想必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劝说刘琮投降后,王粲得到了曹操的重用,甚至还跟随曹操南征孙权。到了这个时候,他的作品风格也跟着有了明显的变化,为什么?那是因为他在前期作品中反复表现的豪情壮志终于得到了实现和升华,所以,这个时候的王粲把更多的笔墨留给了军事生活和抒发志向,这才有了《从军行》《公宴诗》《行辞新福歌》等作品。

建安文人的互动,王粲发挥推动作用

建安文学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我们要承认“建安七子”在当时所发挥出的关键作用,可我们也不能忽视的是,“三曹”(曹操、曹植、曹丕)所产生的推动力也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建安文学之所以能成“气候”,离不开“建安七子”和“三曹”两者之间的积极互动。

那么,在“建安七子”和“三曹”两者之间扮演“催化剂”角色的人又是谁呢?还是王粲。王粲是建安七子之首,同时也是“曹王”(曹丕、王粲)之一,而且,王粲代表“建安七子”和“三曹”之间的互动,也不局限于曹植一人。其实,“建安七子”和“三曹”之间并不是单纯的“文学同行”关系,也是一种互相支持和鼓励的朋友关系,更是一种互相学习的师生关系,当然,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种臣子和君主的上下级关系。

作为曹丕和曹植极其欣赏的文学家,王粲在“建安七子”和“三曹”之间扮演着催化剂。这些人平时没事就喜欢凑在一起宴游,作为“建安七子”中和曹丕、曹植关系最亲密的人,王粲每次活动都要扮演重要角色,吟诗作赋时必当先,带头营造热闹的活动氛围,消除“建安七子”和“三曹”之间的隔阂,并让双方之间在思想上的互动交流更加深入。也正是因为如此密切深入的关系存在,建安文学得到了强大的发展动力,相互之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和极高的文学水平。有一点也需要说明,“建安七子”和“三曹”之间的互动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孔融虽是“建安七子”之一,和其他人之间的互动并不多。不过,有两个小事倒是很有必要说说:其一,孔融曾经写过“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这样盛赞曹操保国安民的诗句。当然,当时的曹操尚未暴露出自己的政治野心;其二,孔融被曹操诬陷并杀害后,曹丕曾经费尽心力收集整理孔融的文学作品。

公元217年2月17日,跟随曹操南征孙权班师回朝的路上,王粲在不幸身染瘟疫后病逝,年仅41岁。得知消息后,曹丕立刻带领一批文友前去祭奠。在王粲的墓前,曹丕对众人说:“王仲宣平时就喜欢听驴叫,我们也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了,每个人在他墓前学一声驴叫吧。”于是,王粲的墓前响起来一阵阵让人笑中带泪的驴叫声,这些驴叫声送别了王粲王仲宣这位文坛巨匠,也给整个建安文学注入了潇洒豪迈的血液。

位于湖北省襄阳市的仲宣楼,为纪念王粲在襄阳作《登楼赋》而建(前为王粲雕像)。

新闻推荐

天凉好个秋

连续多日,济宁的天空开启了“蓝屏”模式,蓝天白云点缀在城市的上空,美不胜收。图为18日上午,人民公园里,市民沐浴着秋日暖阳休...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你所不知道的王粲③ 三国文坛的巨匠)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