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浩奇 姜国乐
本报通讯员 张美荣 张 慧
2月8日,农历腊月二十七,泗河西畔的济宁市兖州区新兖镇牛楼社区挂起了大红灯笼,响起了喜庆的歌曲,有的人家在大门外支起油锅炸着喷香的酥菜,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社区南头是占地16万平方米的牛楼现代农业产业园,尽管刚建成运营了4个月,已然是一片生机勃勃:成熟的草莓、西红柿、红掌……到处红红火火。
“原来大棚种菜,连最简单的温度都得靠人工忙活半天,现在手机上点几下就能控制蔬菜的各项生长环境。”午后的阳光将当天的气温提升了十多摄氏度,产业园技术员周兴龙边介绍边打开手机一款“云农业”APP,随着他手指的点动,玻璃连栋温室顶上的遮阳布缓缓地铺展开来,通风口也随之打开了几个。“答案全在这套系统里。”他指着温室角落里的一组写有“智慧农业—温室物联网系统”的柜子说。在智能系统的控制下,不仅可以通过手机对温室里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进行调节,还可以设置到“自动”挡上,通过土壤、空气中的探头感知温室环境,实现自动控制。
“农业已经渐渐走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年代了,现代农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归田野。”35岁的周兴龙已经种了10年的地,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种地专家,谈起现代农业头头是道。产业园共分4为个板块,每个板块的负责人都是和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在他看来,尽管连栋温室里的高架培比传统土培成本高,但从食品安全、产出效率等长远角度来看,这是必然趋势。
众所周知,农业病虫害的根源主要取决于湿度。连栋温室不仅可以调湿调温,而且多采用岩棉栽培,用EC值较低的净化水进行浇灌,不用打药就能控制病虫害,保证口感和食品安全。经农业部门检测,产业园种出来的蔬菜、水果药残均不超过5%,他们刚刚上市的生菜价格尽管是普通生菜价格的一倍多,仍然供不应求。
和玻璃连栋温室一路之隔,是一座膜连栋温室。阳光透过塑料薄膜洒在3万多株红掌花上,反射出喜庆的中国红。在物联网系统的控制下,大型空调风机时而转动时而停歇,吊在上空的电子屏上,温度一直显示为25摄氏度。扒开花叶,每一盆花的土壤里都插着一个黑色水管,可根据智能控制对花卉进行精准滴灌和施肥。周兴龙告诉记者,因为花形好看、花色艳丽,产业园第一年推出花卉产品就大受欢迎。仅零售每天就能卖出近200盆,另一个大棚内的蝴蝶兰已经销售一空。
“我们现在的种地思路就是‘互联网+农业’。”周兴龙说,在他看来,当下没有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支撑的农业很难讲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更谈不上现代农业。他是产业园的技术员,同时承包了5个拱棚种草莓。过了腊月二十三,他的草莓大棚就开始渐渐热闹起来,前来采摘的游客是平时的2倍,2月8日当天接待了近200人。他们全家齐上阵,母亲、妻子负责在棚内包装草莓礼盒,父亲带着儿子在棚外路边上卖草莓,一天下来收入了16000多元。
家人忙得不可开交,周兴龙不仅不帮忙反而“尽做些不赚钱的事”。只见他一进大棚,便摆弄起pH值测试仪和EC测试仪,一边对土壤进行测试,一边仔细做着记录。“我这是为晚上备课呢。”周兴龙举了举手机说。原来他周一至周五每晚9点到11点,会准时打开手机进行草莓种植技术的直播授课,快手上已经有2.7万草莓种植户粉丝。“我并不指望这几个草莓大棚挣多少钱,主要是把这里当做‘互联网+农业’的一个基地,通过线上平台推广我种的草莓、繁育的种苗,传授生产技术。”周兴龙说,现在几乎全国各地都有他的徒弟。
“我的梦想就是教好老百姓,研发新品种,带动农民一起享受现代农业的红利。”夕阳西下,忙了一天的周兴龙坐在地头歇脚,再一次掏出手机点开几张示意图向记者介绍他的农业新规划。行业内有句话:种菜的不如卖菜的,卖菜的不如育苗的,育苗的不如繁种的。他计划新的一年和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在产业园建立种苗脱毒和组培实验室,对现有的番茄、草莓、花卉等作物进行育苗,做高精尖农业,并形成产业链。
新闻推荐
□记者王浩奇通讯员范培倩报道本报济宁讯近日,位于济宁市任城区中德广场的城市书房迎来了第一批读者。居民在这里...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