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王海迪,26岁,芝罘区幸福街道开源社区工作人员、小雨滴志愿服务队志愿者
籍贯:山东济宁
心声:“今年因为疫情原因选择坚守岗位,就地过新年,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疫霾尽,人相连!”
“您好,我是开源社区的工作人员小王,疫情期间需要对社区人员流动情况进行日常登记,谢谢您的配合!”每天摸排分管网格内近一百户居民的去向,是王海迪最近的工作日常。为提高工作效率,她常常一手握着办公电话摸排信息,一手拿着自己的手机回复居民信息。空闲之余,她便穿上防护服,到重点人员家里测量体温,送去生活必需品,做好居家隔离人员的心理疏导。
2021年的春节,对王海迪和家人来说意义非凡,因为这本应是她以新媳妇的身份到日照婆婆家过的第一个农历新年。“春节团圆是每一个离家奋斗的人一年最期盼的事,过年回家也是中国人一年到头最大的仪式感,似乎年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王海迪说,“早在腊八节那天,婆婆就在家庭群里晒出了家里备好的年货,不仅有新衣、新鞋,还有干果、饮料、风干腊肠……公公也忙里忙外,甚至把我们回程要带的年货都提前准备好了。”
可是疫情阴霾下,防控形势严峻,作为一名社区基层一线的工作者、志愿者,王海迪毅然选择留烟过年,守护在社区疫情防控一线。她与家人沟通后,婆婆宽慰道:“你说的情况,我们在新闻里都看到了,今年情况特殊,咱们还是不给国家添麻烦,过年想吃什么给你寄过去,大年三十晚上咱们打视频电话,一起包饺子、聊春晚!”
退掉了早就买好的车票,王海迪与爱人主动申请就地过年,计划等疫情过后利用小长假再错峰返乡与家人团聚,阖家团圆成了她心中最美好的期盼。回想起去年春节,当大家都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时,王海迪突然接到社区返岗通知,便第一时间收拾行李立即从老家济宁开车回来。抵烟后她顾不上回家休息,马上投入到疫情防控值班工作中,每天不停歇地走访排查小区重点人员,挨个楼道张贴通知,对返烟人员通过微信、电话随访,每天有上百个电话需要一一询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经常在电脑桌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坚持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作为社区志愿者,王海迪还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知识普及,她挨家挨户粘贴疫情防控宣传牌,悬挂宣传标语,还帮助社区录制宣传广播。为有效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王海迪主动与社区网格长合作,对辖区居民逐一排查,并主动劝导群众不聚会,不扎堆,不造谣、不传谣,切实稳定人心,树立信心,为维护社区安定团结贡献力量。居民张师傅是国外入境人员,按照当时的政策需要居家健康监测14天,因突发腹泻小腹疼痛,他第一时间找到了开源社区的入境人员便民服务微信群,向社区工作人员说明情况,王海迪马上咨询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按照医嘱第一时间为其送去药品。家住开元新村的刘阿姨,是一名高龄独居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买菜成了难题,王海迪了解情况后,与楼长一起采购了水果、蔬菜等生活必需品送给老人,提醒老人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勤洗手,并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嘱咐老人有问题可以随时联系她,让老人安心又暖心。
从事社区工作近两年的时间,年轻的王海迪兢兢业业、甘于奉献,无论大事小情总是冲在第一线。疫情期间,像许许多多“90后”、“00后”的青年人一样,不畏艰险,活跃在抗疫一线,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璀燦的青春光华。
这个不平凡的春节,王海迪深知身上肩负着辖区居民的安危,虽然压力很大,但她责无旁贷:“为防控疫情留守岗位就地过年也是社区工作者应有的职业精神和应该做的事。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对居民、对社区都有很深的感情,我做这些不是为了工作,而是真心实意地想保护好居民,做再多也不觉得累。”大事难事见担当,危难时刻显本领,王海迪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初心和使命,用忠诚和奉献诠释了最美的“青春担当”。
YMG全媒体记者 钟嘉琳
通讯员 徐子欣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艳茹年关近,年味渐浓。就地过新年,居家赏书画,也让“年”别有风味。为丰富春节期间全市人民文化生活,增添节日喜庆...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