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仪凯编辑整理刘项清杨国庆摄
历经生死考验 交出合格答卷
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党委书记侯春生
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武汉封城第4天,山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第3天,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巨大的政治勇气、超前的眼界格局,果断决策,立即启动市传染病医院老院区负压病房改造,同步高标准建设新院区。当时正值春节期间,各地交通管制,人员、设备、物资极度短缺。说了算、定了干,排除万难也要建。十几个部门齐聚工地,数千名建设者冒着严寒、枕风宿雪、日夜奋战,仅用9天9夜就建成了一个全新的、高标准的市公共卫生应急医疗中心,牢牢抓住了疫情防控的主动权。
随着病例的不断增多,全市所有病例全部转到我院集中救治,同时我院还承担了菏泽、枣庄部分确诊病例的救治。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广大医务人员临危不惧、勇敢向前,有的夫妻同上一线,有的瞒着父母“偷偷出战”,一些“90后”“95后”,昨天还是父母的“掌中宝”,今天就一袭白衣、变成将名字写在防护服上的一线战士……仅半天时间,全市492名医务人员完成集结,开启了不畏艰险、与疫魔抗争、同生死竞速的抗疫之战。
为争分夺秒救治患者,医护人员尽量减少上厕所的频次,有的穿上纸尿裤,连续十几个小时不吃一口饭、不喝一口水,累了,就在墙上靠一靠,困了,就和衣而卧打个盹。我们坚持科学救治、精准救治,实施中西医联合救治,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极限,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去年3月23日,济宁市最后一例确诊病例康复出院,截至2021年1月5日,全市已连续310天没有新发病例。济宁市的确诊患者中,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仅有4岁,经过精心救治,全部康复出院,没有一例死亡,医院也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医疗安全无意外……我们用实际行动和无畏担当,向市委市政府、向全市850万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白衣战士们拿命来拼的精神,让患者重新看到了希望,让群众心里有了底。新冠疫情还在肆虐,常态化疫情防控丝毫不能放松。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在全省率先决策实施的市公共卫生“五大中心”建设,圆了我们几代人的梦。我们将继续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不退缩、不畏惧、不懈怠,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砥砺前行,为夺取疫情防控全面胜利贡献力量。
白衣执甲 为爱出征
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护士长陈嫣
去年1月25日大年初一,我院接到援鄂任务,我和医院的另外6名同事主动报名加入山东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带着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和850万济宁父老乡亲的大爱,第一时间向湖北黄冈报到。
当时的黄冈是除武汉以外,确诊和疑似病例最多的城市。抵达黄冈市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时,医院尚未启用,没有空调暖气,医疗设备不足,防护物资缺乏。经过30小时的奋战,我们迅速开辟了两个隔离病区,共100张床位,其中12张用于重症监护。当晚我们就立即投入战斗,收治了30多位新冠肺炎患者。因为全副武装,护理操作增加了意想不到的难度。防护服不透气,稍微一活动,里面的衣服就被汗水浸透了;给病人打针,要隔着三层手套,手指几乎感觉不到血管的存在,每一次穿刺靠的全是平时的基本功和多年来练就的手感。口罩、护目镜一戴就是几个小时,每个人的脸上都勒出了深深的痕迹,甚至露出了血丝。
让我难忘的是2020年2月10日凌晨两点,病区一位患者病情突然加重,在送往监护室途中突然抽搐起来。为给这位重症患者多争取哪怕一秒钟的抢救时间,我和队友拼命以最快速度把他送到了监护室。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护口罩,已经呼吸困难,再加上剧烈运动,让我严重缺氧,安顿好病人从监护室返回时,才感觉双腿发软,头痛欲裂。
最让我感动的是,当我们在黄冈奋战的时候,家乡送来了援助物资,市委主要领导与我们视频连线,叮嘱我们在全力救治患者的同时做好自我防护,为我们鼓劲加油。市委疫情处置工作指挥部成立了爱心服务队,给我家里买菜送菜、送口罩,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市卫健委、医院第一时间组建了驰援湖北医务人员微信群,实时关心了解我们的工作生活情况。
在黄冈奋战的57个日夜,我经历了患者康复出院的喜悦,也经历了生命逝去的哀伤,有工作后的疲惫与焦虑,更有战友们的鼓励和帮助。2020年3月21日,我们光荣地完成了任务,坐上了返程的汽车,透过车窗,向黄冈这座不平凡的城市挥手告别。一路上黄冈人民夹道相送,用感谢的话语和满腔的祝福为我们送行。这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对我们的告别,更是对生命的礼赞。
山河无恙,疫去春来。去年4月,我们最后一批援鄂医疗队员返回济宁,市委市政府以最高礼遇迎接我们回家。当队长报告“51名援鄂医疗队员全部平安回来,一个不少”时,人群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不忘初心,践行南丁格尔誓言,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白衣天使”而不懈奋斗!
“疫情不退、警察不退”
市公安局市中分局副局长周华贞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基层一线的指挥员,我第一时间响应,带领民警投入到这场史无前例的战役之中。我们围绕“社会随访、社区防控、重点值守、口岸接返、案件侦办、街面巡控”成立了6支疫情防控突击队。在短短1天时间内,市中公安分局就有370名民警提交请战书。面对病毒,他们不畏风险,面向党旗发出了“疫情不退、警察不退”的庄严承诺。
在社区的随访专班,我们发挥公安职能作用,对所有中高风险地区入济人员进行详细摸排,确保所有数据准确无误。在卡点,执勤专班民警衣不解甲,马不卸鞍,风餐露宿,昼夜值班,不漏一车一人,筑起了外防输入的坚固屏障。在边境口岸,接返专班民警,每天长途跋涉,往返于济宁和北京、南宁、长沙等入境口岸,为减少外界接触、最大限度降低风险,他们吃喝全在车上。
记得是去年2月5日,任城区一小区发现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当晚10点接到防疫指挥部紧急指令,要求我组织民警配合街道在7小时内对小区实施封闭隔离。科学防控,有力度也要有温度。我和街道干部反复实地勘察,决定最大程度缩小封控范围,最后科学划定了60户隔离对象。为方便群众,我们连夜拉来了流动公厕。但因为疫情,一时无法连夜进行围档施工,我们在每个胡同口的两端拉上警戒线,并安排特警形成了人墙,让早起出门的群众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我们的警察。当天北风呼啸,雪花飘飘,深夜温度降到零下十多度。在小区物理隔离未开展之前,我们在风雪中以人墙的方式完成了7个小时的小区封控。
我们是人民警察,心中有人民、肩上有责任,行动才会有担当。作为主城区公安分局,我们先后承担13个集中医学留观点、7个重点单位、49处封控小区的驻点值守任务。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创造了313天“零差错”的记录。期间,3名民警连续值守90天未曾离岗,有的民警在隔离区写下家书,给同样坚守在抗疫一线的警察女儿加油鼓劲,
为做好留观工作,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集中医学留观点成立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民警带头作用,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同时,积极开展读好书、唱红歌活动,安抚留观人员情绪,鼓励大家坚定信心,战胜疫情。
当前境内外疫情风险犹在,防控还需久久为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们将继续以赤子之心守护平安,用深情大爱温暖民心,让警徽在一线熠熠生辉、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
坚守初心使命 守望幸福家园
任城区济阳街道财工街社区党委委员白志静
去年2月6日晚上8点,我刚刚从单位忙完回到家里,就接到了街道的紧急通知:社区有一居民家中3口全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必须立即对所居住楼宇进行封闭管控。我来不及吃一口饭,就立即冲出家门,向患者所在的居民楼去集合。
由于辖区高层住宅小区、老旧小区、商圈、超市等场所多,人员密度大,商业活动密集,人口流动频繁,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造成严重后果。于是,当天晚上,我和同事们就迅速分头行动,贴通知、锁门看门、打电话通知楼上居民不要外出,通知上班人员立即向单位请假返回。仅仅用了3个小时,被确诊患者居民楼的89户249名居民就已全部管控到位。等所有事情安顿好,我回到家时已是凌晨两点多。
然而,这仅仅是疫情防控战的开始,随之而来的就是要如何安抚好被隔离的居民。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居民楼的微信群像开了锅,悲观,怀疑,气愤,咒骂,各种声音、各种说法像火山爆发一样冲击着每个人的心脏。形势万分紧急。为了安抚他们,更为了表明党委政府的态度和信心,社区书记在没有防护服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穿上雨衣,仅戴着一只口罩就进入了楼内。“我们是社区的一线干部,我们和你们在一起并肩作战,请大家不要害怕,好好配合我们,隔离期满,我们就都胜利了。”群众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微信群里的声音开始转变了,居民们和我们一起互相打气、加油,氛围变得积极乐观起来。
可是,不等松口气儿,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隔离14天,要给4栋楼,314户,825人提供生活用品,单靠我们社区12名女同志,工作量可想而知。为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我们积极联系货源,货及时送来了,面对一堆一堆的东西,我们又变身为快递员,不管怎样疲惫,我们12名女同志都打起12分精神,实行12小时连轴工作,迅速将商品送到各家门外,确保不出任何差错。
随着越来越多的密切接触者被排查出来,社区被隔离的楼宇也在逐步增多。我们只能每人24小时当班,随时关注、记录群内的需求和电话,实在困了累了,就在临时支的行军床上休息一下,饿了,拿起方便面随便啃几口。那段时间,由于每天频繁地爬楼,我们每个人的脚都是肿的,走着酸痛,一停下来更是酸胀难忍。
晚上在小区卡点值勤和巡察的时候,我们用厚厚的棉衣抵挡刺骨的寒风,仰望万家灯火,想到不远处也有属于我的那一盏,我的亲人、我的孩子在那里等着我呢,再坚持一下,我很快就能回到他们身边了,想到这里,心里的酸楚便化作了一阵温暖。
阻击疫情,就是在坚守为民初心,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家园,为了居民的安宁,我们的付出很值。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苏茜茜通讯员鲁希茜1月是一年中比较寒冷的时节,室外温度低,人们主要集中在室内活动,各类传染病传播风险增加。市疾...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