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山进通讯员君来新亮
年初,新冠肺炎暴发随之全国蔓延,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国上下投入到疫情防控之中,医生作为疫情防控的主力军,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和死神搏斗,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在抗击疫情中,用坚守和奉献,践行了使命和担当。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作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他们在做好日常防控的同时,依托自身优势,全面投入到心理援助之中。
2020年8月19日是第3个中国医师节。今年医师节的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为了更好地护佑人民健康,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的医师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坚守和奉献在各自的岗位上度过这个特殊的医师节。
非典我们是被守护者
新冠我们是参与者
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精神三科六病室的医师杨真真,是个典型的九零后,刚踏入医生的职业没几年,怀着憧憬和梦想践行着医生的使命和责任。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她从当年的非典被守护者,直接转换为疫情防控的参与者。
杨真真告诉记者:“新冠疫情发生后,医院高度重视,立即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做各项准备工作,作为一名光荣的医生,当年走进医学殿堂的庄严誓言,犹言在耳:‘健康所系,生命相托……’,为了医生的责任和使命,我当时主动请缨,申请到患者病房隔离区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疫情防控中。由于孩子小,家人刚开始不理解,再加上对新冠肺炎的担心和恐惧,不想让我加入隔离病区。后来在我的耐心说服下,家人最终同意了。加入病房隔离区之后,每天工作都是‘两点一线’,特别固定,按照隔离区疫情防控要求,进行清洗、消毒、记录、观察等繁琐的工作,忙忙碌碌,一天下来,疲惫不堪。有一天夜里,家人突然打来电话说孩子高烧39度多,听到这个消息,作为年幼孩子的母亲,内心是焦急如焚,当时,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数与日俱增,人们对新冠肺炎都存在恐惧,我就担心我的孩子是不是感染了,心里顿生愧疚和内疚,还有点害怕。但是作为一名医生,我强制冷静下来,让家人给孩子服下退烧药和感冒药后,就在心里默默祈祷孩子早点退烧和康复。那一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真正体会到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幸好第二天家人打来平安电话,孩子只是普通感冒,虚惊一场。通过这次疫情的大考,我感觉我更加成熟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依然会坚守在防疫岗位上,努力工作,直到春来疫去、山河无恙。”
24小时值守心理热线
呵护群众心理健康
疫情期间,一线医护人员、病患及家属身心均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普通民众也体验到恐慌焦虑的情绪,心理支援服务迫在眉睫,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理服务工作,为此,济宁市积极应对成立了济宁市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心理援助热心,以满足全市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心理求助需求。
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副主任钱丽菊作为24小时热线值守人员,尽职尽责,全身心投入。疫情期间,心理援助电话中求助者的情绪和问题相伴而来,需要倾听、交流、解惑、安抚等,一天下来接几十个电话,有时一个求助电话甚至长达一个多小时。
记得3月的一天凌晨,突然接到一个求助电话,求助者语气沉重,不断地唉声叹气述说自己怎么样才能不被新冠肺炎病毒感染,为了消除他的疑虑,钱丽菊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为他讲解预防常识,帮助他平复紧张和焦虑的情绪,直到求助者满意为止。
为了让求助者消除恐惧和疑虑,钱丽菊对待每一个电话都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为了满足更多求助者的心理疏导诉求,她坚持尽量不喝水,少上厕所,一天下来,口干舌燥,声音嘶哑,即便是这样辛苦,钱丽菊没有叫一声苦,也没有喊一声累。她认为,能够为心理求助者缓解焦虑、消除恐惧,就是她作为医生最好的注释。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心理热线援助电话少了,但是,钱丽菊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仍然坚持接听求助者的电话。她说:虽然我们不能像白衣执甲、亲赴一线直接与病魔较量,但是我们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送去更多呵护。
疫情逐渐远去
心理防控永远在路上
疫情期间,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隔离病房里,不仅有医疗技术精湛的青年骨干,还有经验丰富的专家,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和亲人分离,以医生使命和责任,勇于担当,为患者筑起一道健康屏障。
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精神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赵万利告诉记者:“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们医院按照卫生部疫情防控要求对病房实行全部封闭管理,从根源上切断传播途径,杜绝和防止交叉感染。医院医护人员吃住在病房,时刻守护患者健康。对住院患者,一边对其进行疫情防控知识宣传,一边强化心理健康保健,住院患者得到身心健康的呵护。在封闭期间,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是不畏风险,不辞劳苦,默默无闻,埋头奉献。”
刚开始,由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每天都有大量人员感染新冠肺炎,人人心存恐惧。在隔离病房里,医生和患者吃住在一起,他们不但承担着疫情防控重任,而且还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没人知道疫情何时远去,隔离病房何时解除。他们在隔离病房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只能用手机和家人打个电话报平安。科室年轻医生想念年幼的孩子,担心年迈的父母,只能工作闲暇,打开微信视频问候一下。看着微信那端孩子的呼喊,父母的叮咛。他们的心都化了,有的压抑不住,泪水夺眶而出。这就是一群有血有肉,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医师们。正因为他们的奉献和付出,才有患者的健康和平安。
赵万利告诉记者:“为了解决院外的精神疾病患者就医和用药需要,医院也千方百计通过远程问诊、快递发药等新途径满足他们的需求。问诊期间,不仅为患者治病,而且还向患者及家属普及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得到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随着疫情防控向好和人们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以及疫情防控知识的普及,人们逐渐消除了新冠肺炎的恐惧。但是,疫情之下,心理健康防控永远在路上。
新闻推荐
连日来,济宁市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天气闷热难耐,环卫、市政、交警等一线创城人员依然坚守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城市的整洁有序默...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