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实验小学郑燕
2011版语文课程课标开篇就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也是语文课程的性质。
什么是人文性?从语文课程的功能看,人文性是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而这一功能不仅语文学科有,其他学科也同样具有这一功能,这是学科的共性。而“工具性”则是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这是语文学科的个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就是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而工具性特点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语文的语用功能。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特别突出了语言文字的语用性。什么是语用?掌握语言文字,有两个基本层次:一是理解,二是运用。理解,指把文章读懂,有所感悟;运用,指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感情,包括说和写。理解与运用,二者都很重要,理解可以促进运用,运用可以深化理解。那么,为什么特别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呢?
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各门课程的学习都必须以理解语言为前提,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课程,无论表达与陈述的科学概念、定义,还是定理、定律,以及表达各种含义的符号、公式、图表等形式和手段,都是以语言作为基础的;运用语言是学习语文的重中之重。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四者都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而写又是重中之重。因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不仅可以反映写作能力,也能反映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和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运用语言是语文学习的难点。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这四者比较起来,写作是最难的。从孩子们的体验来说,他们都认为作文苦,作文难。对于阅读和口语交际则不会产生类似的感觉。从教师的教学体验来说,也大都认为习作教学是教学的一道难关。因此,学习课程标准一定要充分认识语用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在了解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之后,我们就需要明确,语文课程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学语文,只有了解了为什么学,才知道怎么教。
在课程标准当中有明确的表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课标中也有详细的解释:“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课程标准中所说的“语文素养”,指的就是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所逐步形成的语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素养是一种能力,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有关的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是更为重要的语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灵魂。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就是在课堂教学,在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就是通过多读、多写、多积累。
新闻推荐
满涛又到了麦收季节,抓好秸秆禁烧成为当前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秸秆禁烧,事关环保,事关民生。秸秆焚烧是一个长期面临的问题...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