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盖鸣霆 通讯员 李勇
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日前,任城区仙营街道27名小巷管家成为各条背街小巷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自去年12月起,仙营街道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展“街巷长制”试点,聚焦文明城市创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民生持续改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我们按照这样的要求,将力量下沉到背街小巷,做好政府自上而下管理与群众自下而上参与的有机结合。”仙营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桂克震告诉记者,街道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居民自治、社会协同”,推进综合治理,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达到“五好十无”目标。日前,首批27名小巷管家正式上岗,从街面卫生到乱停乱放,从违规经营到邻里互助,他们事无巨细。
“街巷长制”实施过程中,由街道主要领导、党工委委员担任街道总街巷长、副总街巷长,负责辖区内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日常城市精细化管理,街巷长工作开展情况的指导检查及重点、难点问题的协调解决。组织落实街巷长的选派、培训、考核、评优等管理工作。由街道科级干部担任街巷长,由社区村“两委”成员担任副街巷长,进而准确掌握街巷的基本情况,负责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提升及日常城市精细化治理,履行知情、监督、处置和评价等职责。
由社会志愿者认领一条街巷作为该街巷小巷管家,按照“巡、访、做、报、记、刷”的六字工作法开展工作,做到每日巡、经常访、随手做、实时报、及时记和按时刷。把小巷管家纳入街道志愿者队伍,每月按照考核结果,享受积分奖励。积分可用于兑换街道便民服务项目等物品,实现“小巷管家”志愿行为的规范管理和公益激励。小巷管家由社区热心公益事业退休人员组成,每条街巷醒目位置树立、悬挂巷长公示牌。每条实施街巷长制管理的背街小巷均包含街巷一本账、一个服务电话、一个微信群、五支力量(街道力量、部门力量、社区力量、小巷管家、社会力量),实行首问负责制,做到无盲点监管。
新闻推荐
□记者吕光社通讯员徐斐蒋琰报道本报济宁讯济宁因水而立、因水而名、因水而兴。济宁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经济带建...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