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安局按照“屯警街面、动中处警”的工作思路,围绕预警、接警、派警、出警、处警5个环节,改革110接处警模式,建立权威、高效的“1+5”指挥调度机制,在城区推行以特巡警为主的动态处警勤务,以实现网格化布警、一体化巡处、扁平化指挥、规范化处警的目标,提升社会治安管控效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
网格化布警
出警时效实现新提升
济宁市公安机关综合考虑城区面积、警情数量、治安状况以及案件高发时段、区域等因素,以“5分钟到达现场处置”为要求,以治安岗亭、警保联控工作站为依托,科学合理划分处警网格。每个网格内,由猎鹰行动队负责110警情的处警工作,每个出警班组严格按照“1名民警+2名以上辅警”的标准进行配置,实行全天轮班制,各班次交接班工作均在网格内进行,确保24小时内始终有接处警民警和PTU车组值守。
全市各处警网格的350兆对讲机呼叫号码由市局统一编号。根据实际情况,在网格内设置若干个处警点,每个处警点配备2名辅警,确保第一时间到达事发现场,维护现场秩序,防止事态升级,待民警到达现场后辅助处置。目前,警情平均出警时间缩短至4.7分钟,部分警情2到3分钟即能够到达现场,较以往平均出警时间大大缩短。
一体化巡处
街面见警率实现新提升
巡逻防控采取车巡与步巡相结合,以车巡为主、步巡为辅,按规划网格开展110接处警、对案事件进行先期处置、治安防范工作,并按照市公安局指令开展巡逻盘查、设卡查缉、跨网格警务、安全防范宣传等工作,切实发挥网格民警最前端信息员的作用。
网格接处警车组实行“有警接警、无警巡逻”的勤务模式,每天每车组的平均巡逻里程达到244公里,通过对网格内的重点部位、治安复杂区域以及大街小巷等路段,开展全覆盖治安巡逻防控,显著提升了网格内街面见警率、巡防管事率和动态控制力、威慑力。
扁平化指挥、点对点派警
实战调度水平实现新提升
济宁市公安机关加强扁平化可视化指挥系统建设,设立两级指挥架构,实行点对点派警机制。建立市、县两级专职指挥长制度。市公安局从局属各单位、各直属分局遴选5名具有实战指挥经验的民警到指挥中心担任专职指挥长,负责指挥中心日常管理、考核,定期轮换。在济宁市主城区,市局指挥中心接警后,首先通过350兆对讲机派警到网格内,通过可视化指挥系统向网格内接处警终端派发警情指令,指令出警;同步向特警支队、网格所属的分局指挥中心和派出所推送警情,特警支队对重大警情开展警情跟踪,分局指挥中心对该警情接续开展跟踪、督导、调度、增援、反馈等工作,并做好视频、信息、法律等支撑工作;派出所对移交的警情接续开展工作。县级公安机关参照市公安局模式建立点对点网格化派警机制。
第一时间响应、处置、反馈
处警质效实现新提升
网格处警力量接到对讲机指令或移动终端派警单后立即签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紧急警情在5分钟内到达。网格处警力量到达现场后,通过对讲机或移动接处警终端向指挥中心进行首次警情反馈,先期开展矛盾劝解、证据收集固定、现场保护、人员控制、事态稳控等工作。有条件的动态处警力量也可以不移交本网格内受理的有可能形成行政案件的警情,先行处置后,按照相关规定直接予以办理。需要派出所或相关专业警种部门到现场进行移交的警情,及时向指挥中心汇报,由指挥中心通知辖区派出所或相关专业警种部门到达现场完成移交。
目前,全市网格接处警现场已处结警情623起,移交195起,现场总体处结率为76.2%,其中求助类警情处结率为95.1%、纠纷类警情处结率为91.8%,达到并超过了改革既定的90%和70%的目标要求,为城区派出所减轻了四分之三以上的接处警工作负担。(通讯员侯宪锋孙学斌兰相栋)
新闻推荐
□李军“当天勘察,当天答复,3次现场服务,一次通过验收送电,你们精简的办电流程、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和贴心优质的...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