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刘村社区。
漫步葡萄长廊。
刘村田园综合体湿地公园一角。
体验采摘乐趣。
本报记者刘建新通讯员张嘉衬摄影报道
炎炎夏日。驱车沿崇文大道一路向东,在距离城区8公里处右拐,一幢幢小楼房拔地而起,一架架挂满技头的葡萄格外抢眼,文化广场、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里就是省级美丽乡村、全国文明村镇——济宁高新区王因街道刘村。
刘村曾是一个很普通的村庄,260来户800多口的居民,守着祖辈们留下的土地,成年累月地种植着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村民收入不高。2006年刘村党支部抢抓新村改造机遇,率先启动旧村改造工程,全村村民全部搬进了楼房,完成了改善居住环境的第一步,同时,借助省市区好的政策,大力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650余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社区,投资230余万元建设了社区花园和文化广场,达到了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生态效果。
为壮大村级经济,村党支部牵头对全村1180亩土地全部流转,确立了以种植精品葡萄、建设公园式生态庄园,举办采摘节,实现集休闲、旅游、采摘等为一体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根据市场需求和多年试种摸索,与山东农业大学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刘村680亩的葡萄采摘园里葡萄品种已经达到了46种,以高品质葡萄为主,品种包含了梦玫瑰、阳光玫瑰、巨玫瑰、夏黑无核、户太等品种受到人们的喜爱。除了在葡萄经济上大做文章,村里还通过村集体土地入股、村民变工人、吸引外来投资的形式,建设了占地125亩的户森亲子户外拓展农业基地新意十足,而矗立在一旁的山东农业大学专家服务站让这里的人们更有盼头,一幅精致精美精细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乡村振兴王因(刘村)片区田园综合体项目总投资9亿元,总体规划1.5万亩,构建“1区5园1带1轴4个民俗村”空间布局,主要建设葡萄采摘园、菌菜采摘园、粮仓种植体验园等5大园区,打造生态景观与特色民俗交相呼应的田园小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就要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创造“现代田园”,关键的平台就是“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是出现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一个新词,如今这个美丽的构想已经在济宁高新区生根发芽。现如今,刘村形成了以农业生态种植、文化旅游、特色餐饮、厂房商铺租赁多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旅游”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刘村这种把农业做活、做精的发展思路,不仅使村庄更为美丽舒适,而且拓展了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通过培育有机绿色农产品等产业,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成为济宁市集健康休闲、观光、采摘、餐饮、现代管理于一体的都市新乐园,居民们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目前每年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园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葡萄产业收入1000多万元,村人均收入达到了3.6万元。当地人竖起大拇指夸道:“不用再守着土地过日子,咱也加入了村集体的产业项目,每年光分红就能领不少,还拿着工资,比以前可轻松自在多了。”
王因刘村是济宁高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剪影。近年来,高新区着眼五大振兴、答好乡村振兴答卷,紧紧围绕“高”和“新”的招牌,以一二三产业联动、生产生活生态共融共生为统领,抓治理优环境、抓整治靓村容、抓绿化强生态、抓榜样树标杆,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黄金梨采摘。
山东农科院专家服务站。
儿童研学农场。
湿地生活污水处理厂。
兰花培育基地。
干净整洁的街道。
金沐阳生态农业园。
绿意盎然林荫道。
经典红木加工。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孙逊赵星灿现代金融规模实力逐步增强,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地方金融组织稳健发展,金融风险防控成效初显……上半年...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