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巨慧
济宁市有“曲乡艺海”之称,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济宁市文联、济宁市曲艺家协会立足当地实际,坚持“曲艺从娃娃抓起”,大力实施少儿曲艺传承发展工程,以编写少儿曲艺教程、举办“曲艺进校园”、少儿曲艺师资培训班、少儿曲艺展演赛事等活动为抓手,鼓励和带动未成年人接触、了解和热爱中华传统曲艺文化,扎实推进曲艺在青少年儿童中的传承发展,为传统曲艺焕发新的生机培养有生力量。
为切实保证教学培训质量,努力培养少儿曲艺从教人员,壮大师资力量,培训班坚持引进名师、规范教学。济宁市文联不定期邀请全省乃至全国知名曲艺艺术家前来讲课。培训班以南池曲艺厅为基地,采取每期三天封闭式训练的方式,对参加培训人员高标准、严要求,切实保证教学培训的质量。目前,已连续开办少儿快板师资培训班58期,少儿相声师资培训班24期,少儿山东快书师资培训班14期,成为群众熟知的常态化教学品牌,共有来自济宁本地及全国各地的3100多名少儿曲艺教师参加了培训,在全省全国影响广泛,为传承发展曲艺艺术,培养曲艺后备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解决少儿曲艺培训教材缺乏的窘境,济宁市曲艺家协会历时四年,组织了数十位专家教师,结合多年的培训经验,制订了少儿快板、相声等曲种的考级标准,并组织编写了《少儿曲艺教程》《少儿快板教材》《少儿山东快书教程》等教材。系列教程针对少儿曲艺的特点,重点突出童真、童趣、童言,形式完美、内容充实地展现精湛的曲艺精品。书籍的出版,填补了少儿曲艺教程的空白,逐步形成曲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完善以戏立德,以戏育人的教育体系,推进了曲艺进校园和传统文化传承工作。
据统计,全市曲艺名家新秀先后走进济宁市区50余所中小学校、10余所幼儿园以及各县市区中小学校,以兴趣班、曲艺社团、活动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快板、山东快书、山东渔鼓等形式的曲艺教学1600余场次,在孩子中间大力普及传统曲艺艺术。把“戏曲进校园”活动与学校美育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艺术之美。同时,把“戏曲进校园”活动与学校课程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各种资源,让“戏曲进校园”活动系统化、课程化;更要结合学校社团活动,重点培养一批戏曲小演员,达到以点带面,逐步实现戏曲文化的普及。
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近距离地欣赏了打击乐、山东梆子名段演唱等表演,更让广大师生了解地方戏曲,感受地方曲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树立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大胆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培养观察、模仿、合作、调查等能力,挖掘学生自身潜能,把戏曲文化发扬光大。短短数年的时间,仅济宁市任城区就从学习曲艺的孩子寥寥无几发展到2000多名孩子学习快板相声、山东快书甚至山东渔鼓、山东落子等非遗曲种的可喜局面,并成功地连续举办了五届“少儿曲艺大赛”。鉴于济宁少儿曲艺事业取得的突出成绩,2016年7月、2018年8月,济宁市连续承办了首届及第二届山东省少儿曲艺大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曲艺“苗子”。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宋娜小诗是一位年轻的90后妈妈。三年时间生了俩娃,去年她辞去原来的高薪工作,加入了早教行业。当时,不少身边朋友都...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