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运河文化印记
□庆东楷翔
我的家乡济宁,古称任城,地处鲁西南,是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在这里交织融合。一条古老的运河穿城而过,流淌的河水诉说着动人的运河故事,拍打两岸的浪声回响着融合八方的旋律。
我的家就住在离古运河两三公里的地方。由城南经草桥口到济宁城西北的运河对口闸,蜿蜒的河道像一条银色项链镶嵌在城市中,虽不见当年湍急的水面和呼啸的浪花,但是当年漕船过闸时的壮观场面依然激荡着这个城市。
遥想当年,运河是漕运古道,运粮船经济宁城内河上大闸口、小闸口。运粮船上一般有七八个船夫,船头站两个,拿着带铁尖的长竹篙,不断向两岸石壁上刺去,用力防止船与岸相撞,其他人用系有麻袋球的绳子垫向船和岸壁的中间。逆水行船的时候,船两边的甲板道上,两个船夫各用肩头顶着一根直插河底的长篙,双手紧握篙把,弓着腰,一步一步向船后走,而两岸的纤夫则拖着长长的纤绳一步一步往前行。待闸门打开,只听“嘭”的一声巨响,船只如一块巨石投入水中,但见三四米高的水柱冲天而起,船被浪头抛起跌下,俗称“过三浪”。这时桥下惊涛拍岸,船上岸边拉纤号、撑篙号遥相呼应。
草桥口往北是太白楼,我就读的学校济宁一中与太白楼毗邻。太白楼因诗人李白而得名,延存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遥想当年,李白坐船北上,到济宁暂停歇息,不料济宁的繁华景象和文化气息深深打动了他,于是长住济宁,流连于酒楼深巷之间。太白楼原名贺兰氏酒楼,因李白经常光顾,这家酒楼名声大振。吴人沈光路过济宁,慕名前来贺兰氏酒楼,了解李白与酒楼的渊源,题“太白酒楼”匾额。
现太白楼青砖白灰筑四五米台基,台基之上太白楼坐北朝南,气势雄伟,巍峨壮观。楼四周青松翠柏屹立,草木扶疏,花墙环绕。上学期间,我经常在太白楼下流连忘返,感叹李白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爱,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他一生坎坷,四处游荡,为何看中了济宁这个运河之都?也许是济宁运河的开放包容,也许是济宁深厚的儒家文化,也许是济宁运河人家的热情豪迈,让他不羁的心在济宁有了安放之处,有了宣泄之地。我想,也许是他深知运河古道,下连百姓,上接京城,他的每一首诗篇,都能迅速在百姓中传唱,又能传遍京城。
运河没水源,全靠客水。正是运河这种容纳百溪的胸襟,才使得沿岸的城镇有了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才有了令今人缅怀乃至传承的文化。孝贤文化在济宁因儒家文化影响而备受推崇,运河两岸也涌现出孝感天地的贤人。闵子骞早年丧母,其父续弦,闵子骞受到后母欺负却只字不提。一个冬天,他与父亲牵牛赶车,天寒地冻,闵子骞穿着后母做的芦花“棉衣” ,手不听使唤,被父亲用鞭抽打,只见芦花纷飞,父亲知道真情后,执意休妻。闵子骞跪父力劝:“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至此父母皆被感化,终于一家和睦。闵子骞孝感父母,在运河两岸广为流传,成为运河流动的故事。
漫漫历史,长长河流,运河的血脉不仅滋养了济宁人的肌体和力量,也培植了济宁特有的精神特质和运河文化。运河在新时代承载着新的使命,焕发着新的青春,根植于济宁人民心中,在文化之林熠熠生辉。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讯(记者郝明雷)6月18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长石光亮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推进兖矿集团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会议指出,...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