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茜茜通讯员 苏益若
6月19日是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但对于很多普通市民来说,救助站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而当你在外地举目无亲,遇到困难需要求助时,它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存在。昨天上午,济宁市第一救助管理站迎来了新闻媒体和机关单位组成的参观团,参观团一行人在市第一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救助站,零距离参观救助站的基础设施,了解救助工作。
长期滞站流浪乞讨人员成了“新济宁人”
“以前都是通过电视看这些寻亲的故事,原来真实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来自教育系统的张先生在了解到市民政局联合市公安局开展大数据寻亲活动后,不时感慨。一位媒体代表在参观受助人员居住环境时说,“有空调有健身房还有图书室,这里的环境真是好。”
站长李兵向大家介绍, 2018年至今,市第一救助管理站累计救助1540人,其中老年人524人、未成年人49人次、疑似精神病人273人、残疾人93人、跨省护送返乡64人、省内护送返乡305人、在院治疗52人、站内照料19人。按照文件要求,市第一救助管理站积极与辖区派出所进行沟通协调,2017年成功为95名长期滞站的流浪乞讨人员办理了身份户籍,落户济宁成为了“新济宁人”,2018年1月全部纳入济宁市城镇居民医保范围,2018年2月5日与市公安局开展“警民同心·让爱回家”活动。利用“警务云”大数据平台为167名救助对象核查成功身份信息,涉及全国18个省区市。除此之外,还利用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寻人精准定位推送等多种方式方法累计为268名滞站人员核实身份信息,尽早的返送回乡与家人团聚。
医护人员、生活照料人员24小时提供服务
“近年来,市第一救助管理站积极探索站内长期照料,严格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招投标流程规定,选择养老服务公司进驻救助站内。”李兵说,为更好地为站内受助人员提供服务,市第一救助管理站专门配备医护人员、生活照料人员24小时提供医疗和照料生活服务。对在站受助人员提供心理疏导、教育矫治、行为干预、康复训练等专业救助服务。
救助站工作下一步如何开展?李兵介绍,下一步,市第一救助管理站将探索引入社会工作者专业队伍进入救助管理工作,借助专业人才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素养水平对救助对象进行精准服务,为核实身份、寻亲返乡提供积极有效线索。同时,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从政策法规、实务操作、信息管理、档案维护、身份核查等业务方面进行培训,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在救助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上下大工夫,花大气力,逐步提高滞站人员的寻亲成功率,积极宣传有益做法和感人故事,传递救助管理工作正能量。
新闻推荐
截至18日中午12时,苏宁易购全渠道订单量同比增长171%,在智慧零售赋能全行业的正向推动下,苏宁全品类全场景共振的优势在电商...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