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逊
本报通讯员范培倩李勇魏思源
“以前我们家垃圾都倒一个袋子里混着扔掉,今天听了讲座,让我们对垃圾分类知识有了更深了解,其实垃圾分类也不是多复杂的事……”仙营街道东红庙社区居民王宏伟说起了社区里开展“新女性新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后自己的一些感悟。
仙营街道为更好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倡导居民树立“垃圾分类我有责”理念,共同维护居住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引导广大居民从源头分类,做到垃圾从家中到室外垃圾桶全程分类,按颜色、按桶投放,避免先分后混。促使社区居民不断提高自觉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通过垃圾分类可以有效地减轻社区的环境污染,形成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昨天晚上我看了街道公众号推的一篇生活小常识才知道生鲜厨余垃圾可以制作成环保酵素,这种东西既能清洗油烟机、净化甲醛,酵素渣还能净化河流等,没想到平时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厨余垃圾用处还这么大。”南组团小区内居民唐韵说道。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厨余垃圾排放量与日俱增,特别是日常生活中制造的菜根菜叶、果皮、废纸和塑料等,都属于可回收利用的资源。仙营社区网格员组织的“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在社区广泛宣传厨余垃圾的经济效益,从观念上改变社区居民对厨余垃圾的看法。
“实施垃圾分类是一本双赢账,既有环保效益,更得经济效益。”社区主任汪廉说。随着社区基础设施的改善,现代环卫工作机械化和垃圾中转站分类处理的推进,让居民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从而过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活”。
记者在仙营街道办事处了解到,仙营社区、东红庙社区是济宁市首批垃圾分类试点社区,自开展垃圾分类以来,街道通过试点社区来发挥带动作用,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逐步扩大垃圾分类覆盖面,目前全街道5个社区村基础设施已全部到位,试点区域涵盖了事业单位、学校、企业、农贸市场、商铺等。街道坚持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加快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建设,通过坚持持续宣传发动、注重完善督查机制、全力做好设施配套等一系列措施,垃圾分类让“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
新闻推荐
本报评论员刘太福5月13日至17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推进会暨“双招双引”工作表彰大会观摩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和“双招双...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