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帝恩
1949年7月,郭玉琴生于济宁市老城区,今年70周岁的她见证了济宁70年的变革和发展。“我是在永丰街上的小学,在老三中读初中。每次去学校,都要带着家里摊好的煎饼,厚厚一摞。”郭玉琴告诉记者,摊煎饼的过程颇有乐趣,要用石头把水份压出来,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制作,现在虽然吃穿不愁,却也难找寻当年的“老味道”。
最令郭玉琴印象深刻的,是家里房梁上的箩筐。那个不大的箩筐,每次都让幼年时的郭玉琴眼馋。“当时不大舍得吃白面馒头,都是吃地瓜面。”郭玉琴说,每每家里蒸了杂粮面和白面馒头,大人总会把这些珍贵的“大块头”放进箩筐,挂在房梁上。“挂得很高,小孩子够不着,我们每次回家看见箩筐就会流口水。”随着年龄增长,郭玉琴渐渐长高,但当年往房梁上看箩筐的心情,随着时代发展和生活进步再也找不到了。
初中毕业后,郭玉琴有过几年打工的经历,这些经历让郭玉琴难以忘怀。“当时在烟草公司扛烟叶,都是重活,我们巾帼不让须眉,能出力气,一点不比男同志差。”正是这些年的历练,让郭玉琴对生活中的困难看得很淡。“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2004年,郭玉琴在古槐房管所正式退休。现在的郭玉琴,可谓一身轻松,“退休了,两个闺女都出嫁了,孙子也看大了,孩子们都孝顺。”郭玉琴笑着说,步入新时代,就得“畅快”地生活。
尽管“无事一身轻”,但郭玉琴还是个闲不住的人。在老年人活动中心结交朋友,编排歌舞;在社区义务劳动,贡献自己的力量……前些日子,郭玉琴去了台儿庄,观赏了古城景色。过些天,她准备再到北京去走一走,看看首都,好好感受一下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新中国。
新闻推荐
5月29日,济宁肿瘤医院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组织开展了医学人文读书月活动,并召开了启动会,进行图书推荐。该院院长孙新蕾、副...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