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柳 摄影记者 李姣
清晨五点钟,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有这么一群人已经穿梭在街头巷尾,挥舞着扫帚开始工作,他们就是这座城市的美容师——环卫工人。今年51岁的邓月苓是一位有着15年工作经验的老环卫工人,在五一劳动节前夕,记者有幸走近她的生活,感受她的辛苦和快乐。
清扫完成时 整个内心随着道路变敞亮了
从2015年开始,由于人手不够,邓月苓的工作从两班倒变成了早五晚六的全天模式,除了早饭和午饭的短暂时间,她基本一直在路上。“说辛苦确实也辛苦,但我很喜欢这份工作。”邓月苓说,看到道路经过自己清扫变得干净整洁,是她一天最开心的时候。“清扫完成的时候,整个内心也随着道路变敞亮了。”
工作15年,虽然辛苦,但邓月苓也切身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变化。“十几年前刚进这一行时,市中心的卫生状况还好,但城市外围的卫生状况并不算好。”邓月苓说,以她负责清扫管理的路段来说,以前每天早上清扫时,路边堆放的炉灰、塑料袋很多,后来随着商家逐渐使用燃气,路边丢弃的炉灰逐渐减少直至消失。“现在路边的各种垃圾都在变少,再加上洒水车和清扫车的上路,也为环卫工人减轻了不少工作量。”邓月苓告诉记者,现在市民的整体素质也在逐渐提高,相较于之前,大家对环卫工作也日渐理解和支持,整个城市都在慢慢变美。
每天早上5点前出门,下午6点后才能下班回家,邓月苓将每天一半多的时间都给了工作。“我孙子今年6岁了,他上幼儿园期间,我没能接送他一次。”邓月苓说,虽然工作辛苦,但家人给了她充分的理解。“现在孙子出去玩,看到别人随手丢弃的瓶子等垃圾,都会主动捡起来丢进垃圾桶。”邓月苓笑着说。
这十五年来 她陪这座城市走过每个清晨
4月27日上午9时,记者在红星路和琵琶山路交叉口见到邓月苓时,她正在捡拾马路上的垃圾杂物。邓月苓告诉记者,由于环卫工人人手不够,她除了负责清扫市第十二中学和皇营路口之间的红星路段,还负责管理从市第二人民医院向东至红星路洸府河桥之间的保洁工作。
“我们的工作范围包括道路两侧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清扫和机动车道的垃圾捡拾。”邓月苓说,每天早上5点他们准时到岗,开始第一遍清扫。6点半前,完成负责路段的第一遍清扫,6点半到7点是早饭时间。7点返岗后,再开始一轮捡拾,最后还要进行一遍清扫,直到中午12点下午班的工人上岗后,他们才能下班。“每天的第一遍清扫是最累的,因为经过一个晚上,路面上的废弃物比较多,不仅有生活垃圾,也有路人随手丢的烟头、包装盒等,还有路两边树上掉落的树叶、树枝。”
在和记者交流过程中,邓月苓并未放下手中的活,一边说着一边麻利地将视线范围内的垃圾捡拾进垃圾车。“由于早上5点到岗,我必须在4点40分前从家出门。夏天还好,天亮得比较早,冬天时,外面乌黑一片。”邓月苓说,不少市民偶尔见过这座城市清晨5点的样子,但她这15年来,几乎看到过每个早上5点的济宁,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
新闻推荐
春光明媚好踏青 安全文明伴我行 市文化和旅游局“五·一”假日出游提示
“五·一”假日即将来临,为使广大市民、游客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平安、文明的旅游假期,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五·一”...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