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本报记者满广宇
童年时的范金泉,随叔父学习《四书》《五经》,大学时代开始,潜心中、长篇小说创作,至今已在纯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评论九十余篇。中篇小说《老渔洼》《续家谱》,获济宁市乔羽文艺奖,《续家谱》入围齐鲁文学奖、浩然文学奖。长篇小说《竹竿巷》,获山东省委宣传部和山东省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长篇小说征文一等奖。
如何让经典作品留传下来,范金泉的想法与众不同。生活多元而又繁杂细碎,从哪个角度切入,并有独特发现和认识,写出有别于他人的作品,这些构成他写作的关键环节。而对故乡的思考与眷恋,以至回忆,成全了这位作家。
范金泉说:“一部好的作品问世,不能不向读者交代一下,它产生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础。作为从生活中走来的艺术,小说不能没有它的世俗情怀,它应该一如既往地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特别是关注底层。作为已经成为知识分子艺术的文学体裁,小说应该给人提供更多的精神观点,应该对现在进行勘探,而不能没有质疑和批判。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小说不能没有自己的美学倾向,它需要好看,但通过自己的叙事方式改变日常生活的轨迹,它理应是一个语言的世界,一个人工的世界,能够对阅读构成挑战,从而呈现它的智慧和魅力。”
上世纪90年代,范金泉发表了短篇小说《铁马冰河》《燕子》《断剑》《碧草寒烟》、中篇小说《日出东南隅》。进入21世纪,他的小说创作,相继在省级以上纯文学期刊发表。此间有短篇小说《燃烧的荔枝园》《嫁女》《老渔洼长出一棵会说话的树》《四棵白杨树》《一条在城市漫游的鱼》,中篇小说《种在马路上的土豆》《银杏洲》《老渔洼》《去大连赶海》。2011年,范金泉小说创作进入喷发期,在省级以上文学期刊发表6部中篇、3部短篇,引起评论界关注。
著名评论家宗元教授曾这样评论《老渔洼》:“范金泉作为实力派青年小说家,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鲁西南方言、俚语、古语溶为一炉,把读者带入一个离奇、神秘、浪漫、魔幻般的艺术世界。《老渔洼》系列小说,从人性出发,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变迁,绘制成一幅令人荡气回肠的‘清明上河图’,给世人展示出一个独特的湖区世界,构建了一个人性的神庙。他的写作坚持民间立场,从而向我们呈现出乡村底层世界最真实、最鲜活的生存状态,如实地传达出弱势群体的愿望与呼声。作为一名有道德良知的文学创作者,昭示出一个作家最可贵的写作立场与情感指向”。
范金泉说,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的作家,作为一名在农村基层工作的中学老师,他愿意成为一名传授者、传播者。他希望把自己所学全部传授给学生,也希望用小说的方式记录、传承一代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我将用手中的笔,弘扬运河文化,还原运河历史与现实的景象,就像《白鹿原》一样向外界推出去,让具有地域特色的运河之都和微山湖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为济宁的文化传承发展再多做一些事情。”范金泉说道。
新闻推荐
一心一意做义工,慈善路上不停步 退休大夫热心肠,探亲途中“帮一把”
本报记者刘帝恩“你好,我想感谢一个老师,治好了老伴的病。”近日,本报热线接到一通电话,对方称自己是辽宁沈阳人。通过来电人...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