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姣
解放路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百姓生活的变化,从小街到大路、从摊贩变商户,几十年来百姓生活品质不断进步,精神文明也随之提升,舞蹈队、太极拳队、门球队,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脏乱差变净齐优 破旧小路变身平坦大街
解放路社区内有多个老旧小区,其中,1998年建成的迪尔小区变化最大。“这几年,我们小区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环境上,更多体现在居民之间关系的转变。”在小区居住了20年的王大叔告诉记者,以前这里的邻里关系十分紧张,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吵闹,每次都要社区来协调。“你看现在,我们广场上如果有小孩在玩,养狗的居民都会自觉绕道,大家都互相照顾,相处十分和谐。”
创城工作开展后,小区卫生明显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了。“以前垃圾随手就丢了,现在看着小区这么干净,都不舍得破坏。”居民李阿姨告诉记者,去年小区环境改变巨大,楼房全部粉刷一新,坑洼不平的道路也进行了改造。“更让居民开心的是电网的改造, 原本小区储藏室里没有电,十分不便。去年经过社区协调,终于安上了电灯。”
文化生活更丰富各类兴趣社团红红火火
记者在社区广场见到了解放路舞蹈团的阿姨们,她们平均年龄60岁。“八年前社团成立,如今成员都快三代了,我们每天晚上都会练习两小时,每年都去参加比赛。”65岁的李洪美是舞蹈团的队长,退休前是车间主任的她性格直爽,领导能力强,四年前,在孩子的鼓励下参加了舞蹈社团,从此改变了她原本枯燥无味的退休生活。“练习舞蹈以后身体明显变好了,气质也好了,甚至脾气都改善了许多。”李洪美告诉记者,每次在家遇到不顺心的事,她就会出门跳跳舞,不开心的事就都忘了。
为了让居民享受文化生活,社区对各个社团都提供了活动资金,帮助居民们购买演出服装等。有了专业的服装道具,阿姨们跳舞的劲头更足了,多次比赛都获得了好成绩,还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晚会表演。“我们5月份还要参加任城区的一场比赛,现在每天晚上都在练习备赛。”
马路市场不见了小商户农贸市场安了家
提起三十年前的解放路,市民们第一印象就是马路市场,当年的解放路两侧满是摆摊的商贩,秦启新也是其中一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拉着一辆地排车干起了干料生意,主要卖些木耳、银耳、花椒、茴香。
1999年,解放路农贸市场成立,当时的市场规模较小,卫生环境比较差。2007年,市场升级改造后,环境明显提升,地面干净了,味道也清新了,生意自然越来越好。“自从转移到农贸市场,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秦启新告诉记者,商户们转移到农贸市场后就像安了家一样,十分舒心。
解放路市场有着全市唯一一处活禽定点宰杀中心,这让鸡肉店老板褚福通省了不少麻烦事。“以前摆摊的时候,一天要往返家与摊位四五趟,每次卖完都要回家杀鸡,然后还要送回摊位,来回折腾不说,还耽误生意。” 褚福通告诉记者,自从转移来农贸市场后, 出售活禽的商户们专心经营,卫生等各方面的事物都有市场管理,商户们省心又省力。
居民养老有保障免费提供推拿按摩服务
考虑到老小区内的居民多数为老年人,2016年社区建设了日间照料中心,并聘请了家政公司进行运营,解决了社区老人的养老问题。“我们现在有十五个床位,还专门为社区老人开办了社区餐厅,每月450元,一日三餐三菜一汤,解决了老人吃饭难的问题。”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有送饭到家的服务。
除了养老,社区还聘请了康复理疗师,每天免费为居民提供推拿按摩服务,并在今年成立了理疗室。不仅如此,每年社区还会为居民与工作人员提供免费体检,1岁到90岁的居民均可参加,只需提供身份证。居民的健康有了保障,幸福感得到提升。
丰富的文化生活
原本坑洼不平的路面变得平整
鸡肉店老板褚福通
享受免费理疗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李军)3月22日,国网济宁供电公司实施党委党支部书记履责纪实管理,压紧压实党支部书记抓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