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银河陵园二十里铺园区的遗体捐献者纪念碑。本报记者汪泷摄本报济宁4月2日讯(记者贾凌煜汪泷)在众多家属考虑购买昂贵墓地时,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捐献遗体。众所周知,遗体捐献不仅对移风易俗,改变人民传统的丧葬观念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一位正常人的遗体进行捐赠,可以救助5名以上身受病患折磨的患者,这在医学上的贡献更令人敬佩。
绕过银河陵园二十里铺园区的一座假山,耸立在最前面的是“济宁市遗体捐献纪念碑”。远远望去,圆拱形的纪念碑两侧,两块石碑上已经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名字,“你看左手边这第二块已经快刻满了,所以我们在前面又立上了两块。”园区主任李怀国说话间,语气里是满满的敬意。
在济宁,如果要说起绿色生态殡葬,这块纪念碑应该说是济宁地区的一座犹如“丰碑”一样的存在。刻在这上面的名字,有的是逝去后将遗体捐作医学研究,有的则是将眼角膜等器官捐给有需要的人。虽然不像多数逝者一样,他们既没有一块方寸大的地方,也没有半人高的石碑,但他们逝去之后留下的意义和价值,却往往更令人钦佩,“也往往更让后人们记挂。”李怀国说着,拂去了碑上的几片落叶。
3月30日,济宁市红十字会等单位在这里举行了2019年清明节遗体(角膜)、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据了解,一位正常人的遗体进行捐赠,可以救助5名以上身受病患折磨的患者。正是遗体捐献者们这种高尚的义举、无私的奉献、崇高的人生境界,用最直接的方式拯救了一个又一个家庭。“每个人都应积极支持和推动发展遗体捐献活动,注重生前尽孝、逝后简葬。”李怀国说。
多年来,济宁市红十字会在遗体捐献宣传动员、报名登记、捐献见证、缅怀纪念、救助激励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截止到4月1日,济宁市已有24人办理了器官捐献登记手续,268人报名捐献遗体,157人报名捐献角膜;成功实现器官捐献5例,遗体捐献59例,眼角膜捐献55例,使10多名器官衰竭终末期患者接受了器官移植,重获新生;使100多名失明患者移植了眼角膜,重见光明。
□相关链接
延续“鲜花换火纸”济宁再倡文明祭扫
清明又至,济宁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发出“树文明新风保平安清明”倡议,号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爱护环境,做文明市民。
再次倡导文明低碳祭扫,开展“清明共祭”、“鲜花换火纸”、“丝带寄哀思”、“时空信箱”、“思念墙”等现代追思活动,树立移风易俗新风尚,使文明低碳祭扫理念逐步成为社会自觉行为。抵制烧纸钱、焚祭品等不文明祭扫行为,抵制祭扫过程中的封建迷信活动。
杜绝铺张、规模庞大的祭祀方式,提倡节约简朴祭奠,不抛撒贡品、不大摆祭祀用品,杜绝不必要的铺张浪费,提倡厚养薄葬,丧事俭办。
此外,注重环保,绿色文明祭奠,维护公共安全,自觉做到不在山头、林地、墓地烧纸焚香;不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品进入林区,杜绝各种安全隐患的发生,严防火灾事故。在指定区域进行必要的祭拜仪式,提倡绿色环保的方式祭奠。
本报记者贾凌煜汪泷
新闻推荐
郭厂小学综合楼项目二期工程主体即将封顶 校区扩大近一倍,今年9月启用
郭厂小学项目施工现场。本报见习记者张慧摄本报济宁4月2日讯(见习记者张慧)高新区柳行街道郭厂小学...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