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星灿
十年前,高成丰从收藏拓片开始,逐步走向收藏汉画像石。高成丰说:“最早了解到汉画像石,是小时候在老家门口的石桌下面就有两块汉画像石。我对那些刻着车马图像的石头,印象非常深,只是后来被村民盖屋压在了底下。”
高成丰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汉画像石,即便是一些残石也不肯放弃。他的藏品很多都来自桥墩、铺路石、猪圈、院墙、阳沟等处,如今已达二百余块。其中,不乏《赵氏孤儿》《二龙戏珠》《驼象图》《孔子见老子》等精品。
2015年,高成丰将自己的藏品运回王府集村,回填绿化村头一处废弃窑坑,筹建汉文化博物馆。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一处有花、有草,有水、有亭的乡村小院,成为汇聚宝藏的博物馆。2017年10月,相继通过市和省文物部门验收,获批正式成立济宁市任城汉文化博物馆,年接待参观者超过万人。
汉文化博物馆不仅吸引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文博单位的专家,而且成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大学文博与考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院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研学地。日本、美国、法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学者,也先后到访考察了博物馆。丰富的藏品尤其吸引了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的西泠印社,许多社员都慕名前来考察参观,由此也留存众多的题跋。
制作汉画拓片的过程中,高成丰发觉脱离了原石的汉画拓片,以素墨拓本的图像形式,在黑白灰的交响中,让人产生出五彩缤纷的视觉暗示与丰富联想。为此,他成立汉文化研究中心,并踏上了寻访专家、学者的求索之路。
2010年,他开始筹备“济宁市首届汉代石刻国际研讨会”,邀请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及日本、韩国等六十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会。2012年,高成丰成为中国汉画学会会员。从2011年开始,高成丰接连申请承办了中国汉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中国汉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九次会议和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四届年会。
收藏汉画像石的十年间,高成丰组织编辑出版了《济宁市首届汉代石刻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汉画遗韵》《文化任城》等多部汉画研究著作,将汉文化博物馆定位书法家的乐园,先后与吉林、湖南、江西、河南等省书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书法家们经常到访博物馆,题跋汉画拓片。
目前,他策划的“师汉堂”产品研发初见端倪,“有言”文创系列的品牌规划也已展开,从而在民营博物馆运营方面,迈出了有益的探索步伐。高成丰准备在今年举办国际首届山东济宁“任城缣”学术研讨会,他说:“济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桑蚕丝织业发展的重要区域,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了‘冠带衣履天下’的局面,成为我国当时丝织业的中心区域之一。整理和研究蚕桑丝织业发展状况与原因,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济宁历史的发展脉络,并为当代桑蚕丝织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新闻推荐
“书中自有黄金屋”,为了让小记者爱上读书,学会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读物,并体验“小小阅读顾问”。1月28日上午,济宁市小记者...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