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11月11日讯(记者唐首政通讯员张勇)7日,在济医附院儿四科病房里上演了惊险的一幕,一名患儿母亲深夜突发不适,呼吸困难,情况十分危急,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发现后,准确地判断与施救,最终使患儿母亲转危为安。
“护士,快去看看,6床家长很不舒服……”当日晚上11时许,一患者家属向护士站反映,值班护士董莎莎连忙放下手中的工作跑去查看。
“当时患儿母亲在床旁弯着腰,呼吸困难十分痛苦,我看着她面色发灰、口唇青紫,还用手握着颈部说不出话来。”排除了异物吸入,董莎莎随即想到张女士这几日因为照护孩子一度出现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当时就怀疑是不是急性喉炎、急性会厌炎或者哮喘发作等病症。”来不及细想,结合平时科室的应急演练,董莎莎立即将张女士安置在病床上,吸氧、雾化吸入、血氧饱和度监测……一系列抢救措施一气呵成。
这时值班医生唐璐璐和护士谢前前也闻声赶来,迅速投入了抢救,并电话通知了张女士的丈夫。经过紧急的处理,张女士的症状得到缓解,气道逐渐畅通,但依然感觉憋闷不适。值班医护人员立即联系了急诊科和护理总值班人员,将张女士转往急诊科进一步治疗。
医护人员及时准确的救治为张女士后续治疗赢得了最佳时间,在医护人员精心的治疗和护理下,张女士转危为安。
该院儿四科护士长杨琳介绍,此次准确的判断和成功救治离不开医院、科室对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理培训和演练,使他们增强了医疗急救和应急处理知识以及医护人员间的应急意识和协作能力,不断完善应急救援的流程,将应急演练规范化、常态化,保障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让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11月9日讯(记者张帆)今天上午,市政协第九届离退休干部运动会举行。市政协主席张继民出席开幕式,副主席倪丽君致辞,秘...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