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王碧辉张利敏
“配合+信心+坚持=康复”;“康复一个人,幸福一个家。”在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的康复科康复训练大厅,摆着各种康复器材,墙壁上贴着一个偌大的牌子,时刻提醒、鼓励着康复患者。夏日的午后,缕缕阳光洒进宽敞明亮的康复训练大厅,一些偏瘫、截瘫等肢体功能活动障碍的患者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做着各种康复训练。“很棒,坚持!”“你太厉害了!加油哦。”大厅内不时传来康复师们对患者的鼓励声,那场景俨然像一个大家庭,虽然也掺杂着患者的呻吟,却不乏温馨与和谐。
在双杠训练处,一位30多岁的女子穿着矫形鞋,戴着腰带,在康复师的帮助下,她双手撑着双杠,努力往上一点一点直起身子,“我站起来了!”终于,她双脚着地,第一次尝试着站了起来,多少汗水,多少次的咬牙坚持,在这一刻终于得到了回报。她流下了热泪,站在旁边的丈夫也哭了,周围的患者及家属也为之动容,纷纷为她鼓掌,康复科副主任医师程爱军不断给她竖大拇指,“你战胜了自己,继续努力哦!”
虽然是简单的一个站立动作,但对于这位患者来说却是渴盼了15个月。据悉,该患者姓王,2017年2月,她在做胰体尾、胆囊切除术后恢复期间突发格林——巴利综合征。今年4月初,入住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康复科。入院时,她四肢活动不灵,双下肢无力,双足严重下垂变形,视野模糊,体位转移全靠其丈夫抱上抱下,十分费力。患者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经常哭泣,不愿意治疗。
程爱军迅速组织科室医生、康复治疗师讨论患者病情,为其“量身定制”康复训练方案:针灸配合眼针治疗技术改善其视力状况;理疗、运动疗法相结合改善其肢体功能;定制矫形鞋纠正其足下垂。“治病的同时,治心更重要。”程爱军要求科室医生们在给病人治病的同时,要随时关注病人的心理变化,要让病人主动配合治疗,增强其抗病信心。“以术治病,以德治心。”这是程爱军常向科室每一位医护人员灌输的行医之道。
正是科室“身心”同治的理念,时刻感染着王女士及其家人。让她重拾治疗信心,树立了战胜病魔的勇气。在康复训练期间,王女士也曾因训练的辛苦而落泪,也曾因长时间住院而想家、想年幼的孩子。但是,无论是她本人,还是家属,都积极按照康复训练计划每天像完成作业一样努力去做,不曾说过一句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两个多月的康复治疗后,王女士现在已经能看清一些东西,可以准确辨别出各种颜色,可以独立完成从仰卧位到坐位的转移,在康复师的辅助下可以完成站立动作,双手也可以完成简单的支撑。“是医护人员们不断鼓励给我活下去的勇气,没有他们的开导以及悉心治疗,我不可能恢复到现在这个状态。”重新站起来的王女士流下了热泪,泪水里包含了对医护人员及家人的感情之情,也有她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程爱军说,我们每一个从医人员需要时时提醒自己作为医者的责任和义务,认真领悟行医的真谛。康复训练枯燥而单调,作为医生要角色互换,站在患者的角度去为考虑病人的感受,“身心”同治,就可以一步步让患者重拾生活信心,最终达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目标。
新闻推荐
完善设施 创新机制 立体推进 南张街道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进程
本报任城讯(通讯员刘永华)“即使不休不眠,也要打造出南张的绿树、红花、碧水、蓝天”,任城区南张街道着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