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4月,一场济宁少见的独唱音乐会在运河音乐厅举行。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中,戏剧女高音歌唱家、济宁学院音乐系声乐教师黄兴利,演绎了《你们可知道》《求爱神给我安慰》《我亲爱的爸爸》《为艺术,为爱情》《军营飞来一只百灵》《蓝色爱情海》等中外名曲,带给济宁市民一场不一样的艺术盛宴。5月21日,黄兴利向记者讲述了歌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戏剧女高音是可以做出很大幅度戏剧音色的女高音,最鲜明的特征是音量非常的大声,同时戏剧女高音也是一种很稀少的品种,想见这样的声音十分难得。《你们可知道》《求爱神给我安慰》……对于济宁的观众来说,黄兴利演唱的这些来自西方著名歌剧选段,甚至这些歌剧曲目,都显得十分陌生。
“我唱了6首外国歌,6首中国歌,真正能懂的很少,大家只是觉得唱得不错,声音很好,至于唱的是什么,则是听不懂的。其实我唱的这些还都是在世界上比较流行的那种,基本上是那种办音乐会必唱的曲目,但是大家还是不怎么了解这些歌。”黄兴利说。
歌剧,一直被推崇为高雅艺术,在西方甚至被称作“贵族艺术”。歌剧是音乐叙事之剧,也是歌唱之剧,本身就是一种有门槛的艺术形式,对于欣赏者的水平要求很高。
“歌剧本身是高雅艺术,我在国外演出的时候,一张票就要三千块钱,在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这还是最便宜的,最贵的票要一万多。所有的人,再热的天都是西装、燕尾服,女的穿着大裙子。而且听众在听到很感人的地方的时候,都是热泪盈眶,而且掌声雷动。站在舞台上,你自然而然地就被这种氛围所感染。这种互动之下,观众和演员是一起呼吸的,每一个节拍都是在一起的。在济宁,现在还没有形成这种场面。大家都听不懂,还是由于大家对于歌剧这种艺术接触得太少。如果经常去听歌剧,慢慢的就算听不懂,也会感受到其中的意味,能去接触,去了解歌剧。歌剧演出需要一个氛围,从来没听过这些,猛然去听,肯定是听不懂的,就会像听天书一样。”黄兴利说道。
在很多人看来,语言不通是人们不懂歌剧的一大原因;但对于普通音乐爱好者而言,语言不是问题,就算是资深歌剧发烧友、专家,也极少有能够掌握多门外语的,仅靠听不能完全理解唱词,能否听懂和是否是外语没有必然联系。当然,要感受西方歌剧语言中细腻的味道,仅靠看字幕是不行的。但如果要求只是看懂,字幕可以百分之百解决问题。可是对于很多初涉西方古典音乐的爱好者而言,歌剧是真的听不懂,但这与外语基本无关。他们觉得费解、有隔阂的不是外语歌词,而是音乐。听不懂歌剧和听不懂交响乐、室内乐、爵士乐,看不懂芭蕾舞一样,是因为欣赏经验的缺乏和审美习惯的隔阂。
“歌剧不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不存在听不懂的问题,它的味道很大众化。”黄兴利说。歌剧在它产生的年代并不完全是为普通大众的休闲娱乐服务的,更无法对当代已经习惯了声光电、多媒体娱乐的大众,起到缓解疲劳、愉悦身心的效果。所以,如果观众是抱着找乐儿的目的来看歌剧,听不懂很正常。不是真不懂,而是觉得太没劲。而听久了歌剧的人,都会特别偏爱戏剧女高音的表现,因为这是听起来最过瘾的声音,也是最容易激动人心的声音。戏剧女高音的威力在唱片中比较、感觉不出来,如果去听现场,真的会非常震撼,音波强到有时甚至会觉得屋顶在震动的感觉。
独唱音乐会,也是济宁演出市场上少见的一种形式。“运河音乐厅建成以来,我是第一个唱独唱音乐会的。独唱音乐会是有规定的,要唱多少首歌,其中有多少首外国歌,多少首中国歌,歌剧有几首。”黄兴利说。
独唱音乐会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一场唱下来要有充足的体能去支撑。为了那天的音乐会,黄兴利特意增重了5公斤,就为了能有体能的储备。
“我在家里练的时候也是这样,是要有一个很好的体能去支撑的,要有很好的气息去支撑。气息不好了,是撑不下来12首歌的。瘦的时候唱歌,声音会发薄,唱出来的声音,跟胖的时候唱出来的完全是不一样的。所有唱歌剧的一般都较胖,太瘦的话,你就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支撑你的气息。特别是独唱音乐会,你要一直保持那个饱满的状态,而且越往后唱的越是大歌。那天的演出总共是一个半小时,中间就穿插了两个节目。按正常的情况的话,应该是6首歌过后休息15分钟。当时考虑到演出的连贯性,就加了一个二胡,一个古筝节目。人一累,气息就会不足,就像吹笛子的时候有那个拨片,你气息足的时候就能吹得很响,声带是一样的,如果气息不好了,声音就会漏缝,声音打到声带上后,是打不上去的,脑子里想要唱上去,但根本唱不上去。像有一些演出中出现破音什么的,就是太疲劳。”
在黄兴利看来,声乐的学习是非常深奥的,越学越感到困难,而且声乐跟其他不一样,刻苦练习,一天八个小时,甚至十个小时,但声乐不行,最多一天也就能练两个小时,因为声带就像肌肉一样,唱时间长了容易出现问题。
“现在我不能说我唱得多好,但是就是说能唱成现在这个样子,就感觉是真不容易。一旦钻研进去,稍微哪个地方有一点不对,气息什么的完全就改变了,不知道怎么回事。练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就会感觉越来越难。”她说,每年她都会去一趟意大利,去学习歌剧的演唱。
“每一次去意大利学习,就感觉怎么又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是感觉自己已经唱得不错了。走到那里,老师又给挑出来很多毛病,有种学无止境的感觉,什么时候能是个头,永远不会有已经唱得非常好了,已经可以出师了那种感觉,越学越觉得里面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掌握到。”
一场独唱音乐会,让人们在喧嚣中体验了一把高雅的歌剧艺术。歌剧不是一种流行文化,受众窄,但随着这样的音乐会越来越多,人们的欣赏水平也会随着逐渐的提高,听得懂的人会越来越多。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唐修岳非机动车随意摆放、占用盲道,一直是城市管理的“软肋”和“顽疾”之一。5月23日,记者跟随市城市管理局工作...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