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光在整理欠条,他留存这些欠条是为了解病人病史。◥王志光夫妇一起工作很合拍。图为两人在探讨病历。“王医生两口子,不但会医病,收费不高,效果又好……”提起王志光夫妻,济宁南阳镇卢埝村的村民赞不绝口。王志光和妻子郑燕,在一个不大的村卫生室里工作,只要村民有就诊需要,他们随叫随到。夫妻俩扎根乡村从医22年,就是赊账也要为村民看病,村民称他为“老百姓自己的医生”。
文/本报记者李锡巍周伟佳
片/本报记者李锡巍
被村民称为“老百姓自己的医生”
“大爷,您的血压有些不稳定,要注意按时用药……”近日,在济宁南阳镇卢埝村卫生室的医生王志光、郑燕刚刚为村民王大爷测量了血压,并叮嘱他按时吃药。
王志光和郑燕既是同事,也是夫妻。1993年大学毕业后,王志光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济宁老家,在卢埝村成了一名乡医。同样科班出身的郑燕则是王志光在大学卫校的同班同学,相同的志向和爱好,让两人相识并相恋。结婚后,家在江苏的郑燕随丈夫一起回到卢埝村成为村医,夫妻二人共同守护着村民的健康。
南阳镇卢埝村有700多名村民,部分村民分布在湖区。早些年没有代步工具,王志光从家里出发,步行到一个偏远的村民小组随访,半天时间就没了。“当村医,光在卫生室里坐诊可不行,出诊是常事。”王志光说,对于老人和出行不便的患者,他和妻子都是主动上门看病,要是有突发急重症的患者,更是随叫随到。
不久前的一个深夜,码头船上的一名产妇突然腹部剧痛,下身伴有出血,其丈夫打来急诊电话。凌晨2时许,王志光和郑燕起床抓起急诊箱,一路小跑到了船上。简单处理后,王志光立即将其送到了县人民医院治疗,经诊断,患者宫外孕大出血,需要立即手术,如果再晚会儿送来的话,病人就会有生命危险。待其病情稳定,夫妻俩赶回卫生室,顾不上休息,又开始了接诊。
22年从医生涯,他们跑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对每一户村民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南阳镇医院院长潘元超说,“他们夫妻在村里有口皆碑,被称为‘老百姓自己的医生\’。”在乡亲们的眼中,这对“夫妻村医”是值得信赖的贴心人。
村民半数赊账,卫生所几次要断药
最初到村卫生室工作时,夫妻俩日子过得很清贫。那时候村民生活也拮据,一些村民看病付不起钱只能赊账,有的一赊就是18年。
说话间,王志光从屋内拿出一个袋子,里面装有成堆泛黄的账本,上面记满了各村病号的赊账数额和病情信息。“村民们生活过得拮据,看病赊账是常有的事。”王志光说,看病的村民有半数需要赊账,等手头宽裕的时候再来销账。“我之所以保留这些账本,是便于了解村民的病情病史。”行医多年,王志光一直坚持先看病后付费,村民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给,他自己从来不催账。虽然有很多医药费不能及时收回来,但他还是坚持把卫生室办了下来。
“看病有时要往外搭钱,遇到特别困难的索性就不收钱,没几年的工夫,家底就被掏空了。”郑燕当时已经是孩子的母亲,她起初无法理解丈夫的行为。“开始几年日子过得虽然紧,但还只是往外借钱,后来欠账越来越多,卫生所资金周转越来越难,几次面临断药,只能去药店赊,可赊多了,药店也不肯再赊了……”回想当时的日子,夫妻俩一度落泪。即便如此,夫妻俩为村民看病依旧是赊账。
“只要村民需要,我们会一直坚守”
村子里一位67岁的孤寡老人,平时无依无靠,有事自己扛,有病自己挨,平时仅靠周围的村民接济粮食度日。老人患有冠心病和哮喘病,每年入冬病情会严重,需要长期吃药。夫妻俩连续三年免费为老人治疗并提供药物,而当时的卫生室收入仅仅勉强维持生活。
“我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出身,咱知道生活的困难,只要有需要,想尽办法也要治疗。”郑燕坦言,现在她对丈夫的做法全力支持,“哪怕我们困难一些,也要让乡亲们看上病。”
2015年,王志光和妻子自掏腰包并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在村民必经之地修了个崭新的卫生室,自来水、电、宽带等设施一应俱全。王志光说:“现在国家对农村医疗非常重视,希望留守老人、小孩能足不出户享受到远程专家医生的医疗服务,同时也提高了乡村医生的待遇。”
如今,村里的路也修好了,王志光的日子也越来越好。“只要村民需要,我们会一直坚守下去。”王志光说话时和妻子对视了一下,俩人脸上的笑容温暖而坚定。
新闻推荐
近日,工行济宁开发区支行成功为某公司上线银企互联业务,这也是全市系统内首笔银企互联业务上线。今年以来,该行加大客户拓展...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