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张树锋张美荣
近年来,兖州区坚持以人为本,不忘初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强化民生保障资金投入、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兖州“民生情怀”的答卷温暖且厚重。
“医养结合”点亮“夕阳红”
在兖州城区北侧有一处社会福利中心,一排排红色的楼房掩映在鲜花绿树中,静谧舒适,区中医院的专业医护人员24小时看护这里的100多名老年人。把医疗服务延伸到养老床前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受到老年人及家属欢迎,并在全省推广。
“老龄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如何养老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兖州积极探索创新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采取托管、兴办、合建、新建方式建设“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推进养老服务模式创新、体系完善、社会满意。
在保障城区老年人养老的同时,兖州在农村养老服务上探索推进农村敬老院与乡镇卫生院合建,7个镇街“医养结合”模式新型农村敬老院建设正在有序推进。目前,小孟、颜店的敬老院已经开工建设。
对城镇无子女照顾或子女无能力照料的低保低收入老年人、市级以上劳动模范、重点优抚对象中的三属老年人和年满80周岁的老年人,由政府买单,提供每人每月不少于20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
目前,兖州共有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对象398人。自去年以来,政府共出资近70万元购买养老服务,有效满足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
去年年底,酒仙桥街道的一户困难群众因患特殊疾病,无钱看病的他向民政部门申请了大病救助,短时间内获得了8万元的大病救助金。
实施大病救助工程,是兖州区委、区政府开展社会救助、“雪中送炭”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兖州每年列支1000万元,用于城乡困难居民大病救助,取消了救助病种限制,救助比例最高提至80%,针对低保、五保等特殊困难群体最高救助限额提高至10万元。
去年,兖州再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56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375元。高规格提升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70元。严格落实慈善福利政策,为全区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低保老年人、困难失能老年人、孤儿、城镇“三无”人员、困境儿童等发放福利津贴补贴1179.12万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累计救助困难群众4200余人,支出救助金380余万元。兖州被列为全国、全省“救急难”试点,在全区上下健全完善了“救急难”工作机制,通过“救急难”救助临时困难群众4924人,发放救助金537.27万元,有效发挥了“兜底线、补短板”作用。
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新启用的兖州东御桥小学百子堂校区,每班的学生控制在45人以内,在这里“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与东御桥小学百子堂校区一样,新十五中学、扬州路小学等一批中小学也将在今年秋季开学。届时,“大班额问题”将得到相当程度化解。
教育是民生之基,也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兖州以“解决大班额”为切入点,高效推进中小学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中小学办学条件,第一批规划建设的8个解决大班额建设项目已全部竣工,豫州路小学、实验初中和新兖镇孟村小学等一批教育基础设施正在紧张建设中,预计年内全部竣工并部分投入使用。在2017年济宁市“解决大班额”综合评估中,兖州大班额建设项目的开工率和竣工率均取得了第一名。
新闻推荐
残障家庭参与到跳蚤市场活动中来本报记者刘锐5月20日是全国助残日,19日下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为...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