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峰前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参加颁奖典礼
本报记者满广宇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简称荷赛和“WPP”),堪称摄影界的奥斯卡。2018年第61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奖)颁奖典礼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济宁市兖州摄影师李怀峰拍摄的《土窑.家园》组中的《窑洞里的两兄弟》获得人物类单幅三等奖,成为本届荷赛唯一获奖的中国摄影师!
近日,由市文联主办、市摄协承办的李怀峰荷赛获奖座谈会举办,本报记者对李怀峰老师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分享获奖心得,交流摄影经验。
执着记录 一年半拍摄同一地区14次
“在中国,很多传统工艺、文化正在消失,我也是以一个记录者的身份去记录下来这些美好的时刻。2016年,我到山西拍摄人文,首先关注的是《石碾》,因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很多村庄的石碾在消失。在拍摄石碾这个专题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地有很多土窑,居住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李怀峰说,在对土窑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决定将石碾和土窑的题材一起拍。去年,他把其中一张照片投送到2017索尼世界摄影大赛,最终入围,获得推荐奖。他感觉,土窑专题还是要继续拍下去,和石碾专题一样,都要多拍,于是,这两年他在河北和山西一带,主要关注这两方面的题材。
“其实,拍土窑这个专题,困难也很多。因为有很多村庄的土窑都没有人居住,没办法拍。去待上个五六天,只能拍一张照片。”李怀峰说道,“《土窑》系列是我从2016年10月份开始拍摄的,拍摄了近一年半时间,一共去了14次,每次大概待一个星期左右。要说难忘的经历,是在山西、河北这一带,就是太行山的长治地区这一带,这里的老百姓淳朴、好客、善良,这对我的感触很大。”虽然有很多老人在土窑里居住,但他们的精神面貌,或者说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吸引了李怀峰,这也是他坚持拍下来的动力。
“李怀峰同志用专业、专心、专注的精神深入生活、深挖选题,用自己的摄影语言表现中国古老‘穴居式\’民居的现实生活,注重单个瞬间和多个瞬间的组合,展现出丰富的摄影故事。”市文联主席周长征评价说道。
不作修饰,拍摄最真实的影像
“《土窑.家园》中的《窑洞里的两兄弟》获得人物类单幅三等奖的新闻播出后,国内摄影界反响热烈。其实,我就是拍摄居住在土窑里农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山区窑洞的农民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他们生活得很温馨。照片中两位老人一边做饭一边在观看老人机播放的娱乐节目,这种老人机类似MP3,在这一地区很普遍,农民们居住在窑洞里,清闲之时看看播放的媒乐节目,其乐融融。”李怀峰说,虽然这个地区物质上比较贫困,但是精神上比较富足。跟他们接触下来感觉当地民风很淳朴的,如果你对他们好,他们真的就是把你当亲人看待。
“我这个系列组照《土窑.家园》的照片里,许多照片都很有特点,但获奖的这张照片特点突出,更具代表性。李怀峰告诉记者,每次他都是中午拍摄,并且大多选择夏、秋、冬三季,选择的拍摄对象也都是依山而建、朝南的窑洞,这样光线比较好。他已拍摄了很长时间,项目还没结束,还要继续拍下去,想把中国目前土窑家园的状况拍完整,拍出山区农民现在的生活现状。
用“心”发现,器材只是传达情感的工具
李怀峰从2011年开始买相机学习摄影,在学习初期,定位十分精准,以喜爱的人文、纪实摄影为主,在学习初期通过去四川、西藏等地采风学习后,发现走马观花似拍摄并不能拍出好作品,进入太行山以后,便专注于自己的专题创作。“我并不喜欢扎堆儿拍摄,也不喜欢参加摄影采风团,因为人太多,也拍不好。偶尔我带着爱人或邀几个知己好友开车到太行山进行拍摄。”李怀峰说,由于拍摄对象真实且接地气,他只是通过镜头把当地人质朴的生活传达出来,用心发现才是最重要的。
“每位摄影家对光的影像都有不一样的理解、解释,并不是所有的摄影都是采用一个方式去学习、创作。李怀峰通过思考、自我认知、重建自我,从而达到超越自我、身心合一,只有这样的心态跟毅力才能拍摄出来绝佳的照片。”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冯磊说,每位摄影师应精准找到自己的定位,摄影器材固然重要,但是对摄影主体的理解、思考才是拍摄的重点。李怀峰学习摄影的时间不算很长,他一直认为自己在摄影之路上依然是小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只有不断努力提升自己,才能拍出更有深度和力度的作品。
新闻推荐
日前,任城区仙营街道举办了庆祝建党97周年“新时代新作为新任城”主题演讲比赛,来自街道各科室及社区(村)、网格的13名选手立足本职岗位,用真诚的语言,结合自身工作阐释了对“中国梦”的理解,展现了当代...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