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街道焕然一新。在民俗馆里,总能想起过往的乡愁。“一村一品”、“一步一景”、“多村一业”……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在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同时,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居民的收入,让乡村建设更美,居民心中更乐。
文/图本报记者孟杰通讯员白振森
生态宜居——
出门就是硬化路
四季都闻花果香
“晚上路灯一亮,跳广场舞的、跑步的,才热闹呢……”随着气温回升,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丁庄村的公园里,去年刚种下的绿化树已经显出了茁壮。村民宫存美和几个老伙计没事就在园里支张桌子,打打牌、下下棋,初春的阳光透过枝叶,照在65岁的老人后背上,暖洋洋的。
“这个大坑塘,说起来年纪也和我差不多大了,以前用来蓄水,后来就成了垃圾坑,去年村里一修,竟成了个大花园。”宫存美乐滋滋地说,以前大家都绕着这里走,现在全村属这里最热闹。“村里修了路,改了厕,有了大花园,现在就盼着东头的泗河大坝一修好,再能通上公交车。”在村里生活了60多年,宫存美想也想不到,以前连小伙子都不好提亲的丁庄村,现在竟成了香饽饽。
修路、改厕、改气、实施绿化提升工程……为了改善原本农村脏乱差的现状,接庄街道先后实施了环境提升、广场建设、硬化排水、绿化亮化四大工程,围绕改水、改路、改厕等进行大规模环境综合整治。累计硬化路面11726平方米,铺设路牙石6970米,新建及修复地下管道7158米。
为了打造花园式村居,接庄街道还布局打造了核桃一条街、樱花一条街、国槐一条街、柿子一条街等特色街巷。春天花海漫天、夏天绿荫蔽日、秋天硕果摇枝、冬天银装素裹,四季景色美不胜收。
乡风文明——
设计乡村民俗馆
留住特色乡土风韵
“接庄,康熙皇帝南巡,文武百官在此接驾,得名接驾庄;梁祝演绎千古绝唱,留下美丽传说;西汉丞相灌婴墓葬于此,形成济宁古八景之一‘灌冢晴烟\’;万里委员长曾在次开展革命活动,播下了星星火种……”在接庄街道独自整理编辑的《印象接庄》一书的序言里,编辑委员会将此书编辑的目的定位为:找回记忆中的乡愁。
除了让这些儒家余韵和西汉遗风留作文字永飘香,接庄街道还重点打造“一村一韵”,通过建立特色乡俗馆、文化长廊、文化广场的方式,将接庄的这些文化“封存”,让它们看得见、摸得着、寻得到。
“每天我都得到咱这个民俗馆里转上一趟,这些老家伙件件都是乡愁呀……”现年70岁的陶呈祥在东贾村生活了一辈子,民俗馆里陈列的刨子、斧子、马车轱辘、犁、耧车……对于陶呈祥来说,再熟悉不过。
记住乡愁的同时,还要了解村里的历史文化。东贾村因樊迟学稼而闻名,拥有悠久农耕文化,为了将这段历史传承下去,东贾村的村委会主任张书国又在村里大力号召,将留存在村民家里的“古物”分享出来,陈列到民俗馆里。这其中,就有村民隋长来的几件东西。
“这个汉代的陶鼎和小盂,都是前几年家里院子里打井挖出来的,在距离地面4米多深的地方。”隋长来说,小时候就听村里老人念叨,村里有99眼井,99座庙,虽然现存的遗迹很少,但村里挖掘出来的这些“古物”,各个都是村里历史的见证者。
产业兴旺——
发展特色产业
增加村民收入
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产业支撑,接庄街道也深谙其道。在布局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接庄街道按照“产业加美丽、美丽助产业”的思路,借助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泗河开发的大好时机,致力推动现代农业园区、规模种植养殖、家庭手工业、乡村旅游业发展,为美丽乡村注入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沿济邹路自西向东行驶,路北一幢高达58米的烟囱格外引人瞩目。这座存在32年之久的老窑厂已然华丽变身,即将成为占地300亩的近郊生态园。一到初一十五,生态园里的餐饮生意就格外火爆,也带动了更多南贯集四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除了餐饮和民俗,这座取名为灌婴生态园的生态农业项目,还将涉及果蔬采摘种植大棚、儿童游乐和动物观光等,成为济宁东郊的一所集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近郊生态园,打造区域产业龙头。“届时,园区还将专为更多区内贫困户量身定制扶贫岗,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南贯集四村党支部书记臧卫华介绍。
“去年我们对沿泗河岸的7个村子,进行了连片治理,借助泗河开发的优势,还将引进社会资源,对村里的土地进行流转,农民参与分红,发展村集体经济。”接庄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高东旭介绍,接庄街道将对村子进行集体规划,开发生态农业,打造一条农业生态走廊,继而打造属于自己的农业生态品牌。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孟芬芬“村里主干街道都绿化了,还增设了垃圾箱,沿街的墙上都画了德义忠孝和的连环画,带着孙子在家门口就能给他讲故事啦。”阳春时节的太白湖新区到处绿意盎然,暖洋洋的,生活环境的改善也让...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