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鲍童摄影报道
又是一年清明时,正是人们缅怀英烈、怀念故去亲人的时节。然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选择故去后将自己的遗体器官捐献出来,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延续。4月1日上午,由市红十字会、济宁医学院、任城区民政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遗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在银河陵园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前举行,来自家属代表、大学生代表向遗体(角膜)、器官捐献者纪念碑敬献花篮、鲜花表达崇敬之情。
在红十字会志愿者渠成眼里,遗体器官的捐献一边是生命的逝去,另一边却是生命的延续。在当天的活动中,渠成以志愿者代表的身份在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前进行了发言。她说:“遗体捐献者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宁可让医学院的学生在自己身上动千刀,也不愿以后在病人身上错一刀。”渠成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和接受遗体(角膜)器官捐献的理念,她和队友们利用休息时间,到大街小巷宣传捐献知识。渠成说:“人来到世界上就要有尊严地活着,要活得有价值,而这些遗体(角膜)、器官捐献者们,延续生命的初衷就是在弘扬社会大爱,他们的生命更有意义。”
现场活动还吸引了不少前来扫墓市民的驻足缅怀。市民胡大爷感慨颇多地告诉记者:“每年来扫墓,我都会看到刻着捐献者名字的石碑上会有新名字的增加。办这个活动很好,可以让全社会对遗体捐献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记者了解到,随着社会对遗体器官捐献认识度和接受度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正积极参与其中。据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济宁市已有21人办理了器官捐献登记手续,220人报名捐献遗体,152人报名捐献角膜;成功实现器官捐献5例,遗体捐献46例,眼角膜捐献50例,使10多名器官衰竭终末期患者接受了器官移植,重获新生;使100多名失明患者移植了眼角膜,重见光明。
除了器官捐献能让更多的患者重获希望外,捐献的遗体会进入医学院供学生们解剖学习,学生们则尊称为“大体老师”。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一女生周歆告诉记者,这个学期他们第一次接触了解剖学这门课程,也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了“大体老师”。“开课前,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观摩了‘大体老师\’,并进行了默哀致敬。”周歆说。每年解剖课开课前,他们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鞠躬致意的仪式,这种仪式让他们明白了对于医学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那些“大体老师”默默奉献的基础上,也让他们懂得感恩和敬畏生命。
周歆告诉记者,也是因为供解剖所用的遗体的缺少,在大一的时候他们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和观察方面,大二也很少有实践。能真正像一个医生一样,拿起手术刀,应该是大三的时候。“就算图片再清晰,还是没有能观察到真实的皮肤、肌肉、血管让我们印象深刻。”同样是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王玥儿告诉记者,他们全班近60名同学才会有一名“大体老师”,每次上课都异常严肃,大家都怀着一颗敬畏的心面对逝去的生命,“这些‘大体老师\’的生命虽然逝去了,但是他们生命的价值却得到了延续。”王玥儿说。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讯(记者唐修岳)清明将至,为做好清明期间群众祭扫服务接待和安全保障工作,市民政局提前部署、周密安排,全力打造平安清明、绿色清明。部门联合,服务保障无缝隙。加强与公安、消防、交通、林业等...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